德林海打造湖泊生态医院 数字孪生技术助力湖库治理升级

湖泊如果“生病”了怎么办?无锡德林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林海”)通过打造湖泊生态医院,以系统性诊断与科学治疗方式,帮助湖泊恢复健康生态。公司董事会秘书刘彦萍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该模式已助力太湖、星云湖等湖泊实现从“藻型浊水”向“草型清水”的生态转化。

当前,湖泊生态医院已成为德林海的“特色名片”。刘彦萍指出,湖泊生态医院模式是水资源治理行业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引领”跨越的生动注脚。

技术升级:从专业治藻到数字诊湖

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湖库治理所面临的关键难题,其中蓝藻水华治理是内源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德林海自2009年成立以来,专注于蓝藻治理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加压控藻装备,单套设备日处理水量最高可达43.2万立方米,能耗仅为第一代藻水分离技术的7%。

在太湖蓝藻水华治理项目中,德林海系统性运用了加压控藻装备,在2024年助力太湖水质首次达到全年Ⅲ类水质,成为我国重点治理的三大湖泊中首个全年水质达良好等级的湖泊,较《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规划目标提前6年实现。

刘彦萍表示,通过太湖项目的实践积累,公司构建起一套涵盖AI诊断、技术集成、工程实施与长效运维的科学治理体系,其技术路线和治理模式经太湖验证,已成为国内湖泊综合治理的参考范式。

2024年,德林海战略化布局AI技术,推出“中宇宙数字孪生诊验系统”,通过湖库环境大数据及AI赋能,深度融合实时监测、算法诊断与智能模拟三大能力,构建湖库数字孪生体系。

据刘彦萍介绍,“中宇宙数字孪生诊验系统”通过“天空地水工”多维度、高频次、立体化和长周期的水环境生态监测网络,构建数字湖泊镜像,再通过机理与AI多元化模型,可精准预测水质变化与蓝藻暴发风险。在蠡湖水环境深度治理项目中,该系统对蠡湖总磷、叶绿素a等10余项水环境生态核心指标进行跟踪监测与分析诊断,生成周期性健康评价报告,有效支撑了蠡湖生态补水工程。

截至目前,该智能系统已覆盖长江流域5大重点湖泊,累计生成治理方案超100份。

模式升级:从“专诊医生”到湖泊生态医院

在德林海湖泊生态医院里,存着一份特殊的技术“处方”:湖库诊断模块(数字孪生系统+监测网络)、蓝藻防控模块(深潜式加压控藻装备)、清淤模块(污染底泥精准治理技术)等标准化技术“工具包”。

刘彦萍表示,湖泊生态医院会开展全面调查,既梳理历史资料、现场勘察采样,又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无人机航拍掌握现状,再利用自主研发的采样船进行全湖网格化水质监测、藻类AI识别及沉积物探测,最终形成系统性诊断报告并开出“处方”。

目前,德林海湖泊生态医院已实现“一湖一策”精准治理,覆盖“监测—诊断—治疗—康复”全周期服务。该模式已为太湖、星云湖、异龙湖、新丰江水库、骆马湖等40余个国内重要的湖泊和水库提供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的保护治理服务。

此外,公司还创新推出“整湖治理+见效付费”模式,即治理效果达标后业主再付款。刘彦萍表示,2025年,湖泊生态医院模式将向长江经济带滆湖、丹江口水库等区域系统推广,同时推动“整湖治理+见效付费”模式在全国各流域湖库展开。

产业升级:从湖库淤泥到循环经济

目前,德林海已从蓝藻治理延伸扩展至底泥清淤、生态修复、水源保障等全链条服务。

刘彦萍介绍,公司正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淤泥—蚯蚓”生态工程。通过规模化养殖蚯蚓,协同处理淤泥、藻泥、畜禽粪污、农林残余物等多源有机废弃物。该模式不仅可以处理清淤产生的淤泥,而且构建出了一个资源再生的闭环系统。

今年以来,德林海积极布局生物转化技术体系,搭建“环境治理—生物转化—资源再生—产业增值”的全产业链闭环及循环的产业升级新模式。

刘彦萍表示,从“湖库淤泥”到循环经济,是德林海核心技术升级之后的水到渠成。目前,德林海拥有专利99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71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拥有软件著作权15项,其中污染底泥治理技术被水利部重点推广。

对于未来,刘彦萍充满信心,她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模式真正把环境治理的成本中心,转化为资源再生的价值中心,最终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转化。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