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ivax公布Obefazimod三期积极结果,公司股价盘后飙升465%

Abivax公司公布Obefazimod两项三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股价盘后飙升465%。

7月22日,Abivax公司公布了其核心管线Obefazimod在治疗中度至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两项ABTECT诱导试验中的积极3期结果。ABTECT-1和ABTECT-2研究中,Obefazimod治疗组的安慰剂调整缓解率分别为19.3%(p<0.0001)和13.4%(p=0.0001)。

Obefazimod是一款同类首创的口服小分子miRNA-124增强剂,通过选择性结合并促进长非编码RNA的剪接,显著提升miR-124的表达量。miR-124可以直接结合STAT3 mRNA并抑制其翻译,从而阻断Th17细胞分化,减轻肠道或关节急性炎症。

受临床数据发布影响,Abivax公司股价盘后飙升465%,市值从6.34亿美元增长至约35.82亿美元。

Obefazimod的三期临床结果不仅验证了调节microRNA药物治疗自免疾病策略的可行性,也预示其可能开创全新的miRNA治疗时代,并引领小核酸药物开发热潮。

miRNA是一种长度约21–23个核苷酸的内源性单链非编码小RNA,通过降解mRNA或抑制mRNA翻译调控大量基因的表达,参与人体生理与病理过程。miRNA治疗具备多靶点调控的潜力,适用于复杂疾病。

Obefazimod的作用机制类似miRNA模拟物,与帽结合复合物(CBC)形成诱导物,促进长非编码RNA的剪接,从而增强miR-124表达。在溃疡性结肠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模型中,miR-124上调可减少IL-23/IL-17轴活性,达到抗炎作用。

miRNA治疗策略在开发过程中面临脱靶引发不良反应的挑战,因此需要有效的递送载体。Obefazimod并非miRNA模拟物,而是通过小分子药物上调内源性miRNA表达,规避了部分递送相关问题。

从Obefazimod的2b期长期随访研究来看,治疗期间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头痛,导致试验中断的最常见TEAE是诱导期的头痛和维持期的溃疡性结肠炎,未出现miRNA模拟物常见的细胞因子风暴或其他递送载体相关毒性。

Obefazimod在治疗中度至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展现出同类最佳的潜力。其三期研究数据优于2b期,且在4倍患者基数下仍保持显著改善。

三期研究中,50mg组在诱导治疗和维持治疗中分别取得经安慰剂调整的19.3%和13.4%临床缓解改善,优于2b期研究数据,并且在更大样本量下,因TEAE而中断试验的患者比例下降。

与现有口服小分子UC药物相比,Obefazimod的临床缓解率仅次于JAK1抑制剂Rinvoq(乌帕替尼),但其安全性更优,未出现Rinvoq的黑框警告风险。

Obefazimod的成功验证了miRNA调节策略的成药性,为小核酸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全球miRNA药物研发排名前五的国家为美国、中国、英国、德国和韩国。

中国尚未有miRNA治疗药物进入临床阶段,更多处于早期研究阶段,包括miRNA/siRNA寡核苷酸合成和检测相关企业。国内siRNA技术进展较快,维亚臻的APOC3 siRNA药物VSA001注射液已进入三期临床,信达生物/圣因生物、石药集团的AGT siRNA进入二期临床。

Obefazimod的突破为小核酸药物开发提供了积极信号,表明miRNA调节剂具备成药潜力,预示小核酸药物的黄金时代将很快到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