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具身智能和机器人成为创投领域最热门的赛道之一。据IT桔子数据,今年前5个月,该领域投资事件达114起,融资总额达232亿元,均超过2024年全年数据。
然而,该赛道估值过高的问题引发争议。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曾公开表示,机器人行业商业化困难,估值上涨过快,已促使该机构批量退出相关项目。
作为长期关注机器人领域的CVC机构,联想创投对行业有深入理解。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围绕人形机器人的争论较多,但机器人替代人力的整体趋势已不可逆。
他指出,部分传统机器人公司通过融合具身智能、辅助机器人和AI模型,在工业、商用等场景实现闭环,这是大模型出现前难以实现的突破。
联想创投已在具身智能领域投资飞马机器人、跨维智能、星动纪元、逐际动力等多家企业,覆盖人形机器人、多形态双足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及工业机器人等多个方向,并在全栈式机器人领域有所布局。
王光熙承认,不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当前估值确实存在泡沫。这些泡沫需依靠业务的实际商业化落地来消化,预计需要一两年时间,这是行业面临的较大挑战。
他强调,无论初创企业还是已运营两三年的公司,融资金额并不能完全代表其业务、技术和产品的成熟度。资本运作能力强的企业,可能通过合适方式率先上市,这亦是一种竞争优势。
在评估具身智能公司的商业化节奏方面,王光熙认为,新场景的创建涉及万亿甚至十万亿级市场,但商业化节奏存在过于乐观的风险。
他指出,很多被投企业已经通过具身智能和复合机器人实现商业化落地,虽然尚未形成绝对规模,但已进入积少成多阶段。这类机器人并不局限于双手双足的人形形态,关键在于“大脑”的精度,商业化前景比部分人预想的更乐观。
在项目选择方面,联想创投今年重点关注全栈式玩家,包括来自自动驾驶、智能IoT等产业背景的团队。同时也在核心部件、模组等领域进行布局。
王光熙表示,具身智能生态将呈现多元化格局,不可能由一两家公司主导,产业链上下游均有投资机会。目前布局较少的是纯软件类项目,因具身智能难以脱离硬件,软硬件融合是技术演进的必然趋势。
对于2025年的新趋势,他认为前一两年成立的公司正进入展示初代商业价值产品的关键阶段,虽未必能立即盈利,但需在特定场景中展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场景机会方面,他指出教育、科研等赛道已被四足或其他机器人验证,基于大模型的硬件产品短期内将形成较大市场。
尽管工业领域被普遍看好,但其落地速度尚不确定。从已有被投企业情况看,它们已在工业、物流、商业等限定场景中提供可行方案。具身智能最终能覆盖多大工业市场份额尚难判断,但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降本增效的潜力巨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