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宣布成功研制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大跨空间结构风-雨-热-雪全过程联合模拟试验系统”。
该系统为能够清晰认识风、雨、热等环境因素影响下屋面积雪的堆积-消融-结晶-再堆积演变全过程机理,真实再现大跨空间结构屋面积雪环境,解决雪致工程灾害预防的重大问题,范峰教授团队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支持完成。
该系统是国际首套建筑冰雪环境多因素耦合模拟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
大气边界层低温风洞可复现-20℃的低温大气风场;智能降雪模块通过核子器雾化与振动筛网协同,实现雪花晶体形态控制;双模式降雨系统通过电磁阀阵列精细调控雨滴谱分布;太阳辐射方阵由红外热辐射灯模拟不同纬度日照强度;监测神经中枢则可实时追踪风-雨-热环境作用下雪的相变过程。
通过各子系统的配合使用,该系统可创造性地解决风、雨、热、雪多因素条件下屋面积雪连续累积变化全过程模拟研究的问题,最大程度还原屋面积雪堆积-漂移-消融-结晶-再堆积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从而获取最为真实的大跨屋面雪荷载研究数据。
该系统的研制为深入揭示大跨空间结构风-雨-热-雪耦合作用下屋面积雪全过程演变机理提供了国际上独一无二的试验平台。
2025年3月,该系统研制成功并通过国家验收。系统已为多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屋面雪荷载的精准确定提供技术保障,同时为服务国家极地战略提供可靠技术支撑。中国冰雪工程研究由此正式迈入全要素耦合时代。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