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WAIC具身智能机器人热度飙升,行业泡沫引发关注

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具身智能机器人成为焦点,参展相关企业超过80家,涵盖所有机器人领域。相较去年仅18家机器人企业参展,今年具身智能企业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展会现场几乎随处可见机器人相关展示。

多家企业展示了双足人形机器人、格斗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产品,部分已进入量产阶段。例如宇树科技展示了可进行格斗对抗的G1机器人,卓益得推出了轻量化双足人形机器人“行者三号”。行业应用覆盖消防、工业检测、医疗康养等多个领域。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示了工业场景下的多机器人协同作业系统。同时,已形成从核心部件到整机方案的完整产业链,标志着技术从实验室向商业化加速转化。

此次展示为AI全球治理提供了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伦理与安全研究样本,其技术路线可能影响未来5年服务机器人市场格局。

但具身智能机器人的集体亮相也让WAIC出现了些许尴尬。某互联网公司公关总监在朋友圈描述道:“在WAIC门口,一个大爷凑过来,指着我的胸牌问,小伙子你们是参展商啊?我回答是的。大爷接着问,那你们有机器人吗?我摇头。大爷总结一句:那你们公司来凑什么热闹!建议WAIC改名世界智能机器人博览会。”

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具身智能机器人过热了。

2025年前五个月机器人投资事件数和融资额均超过去年,部分企业的估值已经达到百亿级。尽管部分企业已实现商业化落地,例如特定场景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已形成批量应用,但行业热度虽高,很多企业缺乏清晰的商业化路径,过度依赖资本运作而非实际营收,导致估值和商业化进度脱节。联想创投王光熙指出,一级和二级市场估值可能过高,需1-2年时间消化。这可能与行业早期阶段资本涌入过快有关。

同时,具身智能机器人尽管行业被看好,但技术落地仍面临伦理、法律和安全等问题。例如医疗护理场景的机器人应用需解决责任界定难题。此外,人形机器人形态的必要性也引发讨论,不同企业采用轮式、四足等多样化形态应对挑战。目前,多数企业的机器人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产品同质化严重,过度关注人形机器人的外形,而忽视了核心技术的突破。与此同时,二级市场存在炒作现象,部分上市公司涉足具身智能概念以拉升股价,但实际业务关联弱,加剧了市场泡沫。

华为的一位5G专家在朋友圈评论:“看似很热闹,很遥遥领先,但客观来说,这个东西短期内产生价值(情绪价值)的地方在展厅、展会、表演场合,要想成为生产力出去打工,还得一些年头。”

尽管具身智能机器人存在泡沫,但作为未来重要发展方向,仍具有长期价值。投资机构和创业者应保持理性,关注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落地,以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