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时间处在每年的8月7日至9日。
立秋意味着暑热逐渐消退,天气开始向凉爽过渡,但暑气未尽消,民间有“一场秋雨一场凉”的说法。
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其中“立”为开始的意思,“秋”为庄稼成熟的时期。中国古代典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说明立秋不仅是天气由热转凉的开始,也是草木开始结果孕子的时候。古人还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关于立秋,有民间传说称,很久以前天上七个太阳被夜猫精射落六个,最后太阳躲藏起来,三位彝家姑娘历经艰辛找到太阳,并在立秋这天用生命唤回太阳,从此人们在立秋跳歌纪念。
中国地域辽阔,立秋时节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末伏在立秋后第三日,南方仍处于酷暑之中,中医称此阶段为“长夏”。立秋前后气温仍高,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迅速膨大,此期缺水将影响收成,故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的说法。
立秋之后气温不会迅速下降,可能出现短暂回升,人们仍需防暑降温。同时因秋气燥,应注意多饮温水,多吃百合、银耳、黑木耳、梨等润燥食物。秋季气温下降影响人体代谢和生理机能,易出现情绪低落,应积极调节,适量运动如慢跑、散步有助于保持心情开朗。早晨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
饮食方面,立秋进补应遵循“少辛多酸”原则,减少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食物及辛辣油炸食品摄入,多食酸味水果蔬菜以养肝。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具有清暑化湿功效。
立秋节又称七月节,古代有迎秋祭祀习俗。周代天子率众到西郊迎秋,汉代延续此俗。唐代立秋祭祀五帝,宋代男女戴楸叶,清代悬秤称人,检验夏季体重变化。
立秋清晨可饮井华水,即清晨首次汲取的井水,被认为能治病、养颜。此时水体最为澄清,煮沸后空腹饮用可清火、通便。
贴秋膘是立秋传统习俗,通过悬秤称人体重变化,夏季体重常有下降,立秋后增加营养,以炖肉、烤肉等方式“以肉贴膘”。
啃秋又称咬秋,部分地区在立秋吃西瓜或香瓜,寓意咬住夏天。天津、江苏等地有此习俗,认为可防秋痱。浙江部分地区将西瓜与烧酒同食,认为可防疟疾。城市居民买瓜全家围啃,农民则在瓜棚树荫席地而坐,啃食西瓜、香瓜、山芋、玉米棒子,表达丰收喜悦。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