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7月25日宣布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实施本科学生学业评价重大改革,全面取消绩点(GPA)排名。此次改革引发教育界广泛关注,学生反应不一,有人支持,也有人表示担忧。
北京大学的公告显示,自2025级本科新生起,学生学业评价将不再使用绩点排名,成绩单将作为学业情况的完整体现。改革旨在优化学生评价机制,减少因绩点排名带来的过度竞争。
绩点制度长期以来是高校衡量学生学业的重要标准,学生凭借绩点在评奖评优、保研推荐、申请留学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近年来,绩点排名被批评导致“内卷”现象加剧,部分学生为追求高分选择“水课”,影响了知识结构的构建。
北京大学并非首个进行绩点制度改革的高校。2015年,清华大学已尝试以12档等级制取代GPA评价,复旦大学等高校也进行过类似探索,目标是打破“唯分数论”。
部分学生认为取消绩点将缓解内卷,但也有人担忧这将导致新的评价机制替代,竞争形式变化但本质未改。北大学生Aria表示,取消绩点有助于减少无意义的“内卷”,提高学习效率。
北京大学2025年保研率达65.0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有观点认为,该校取消绩点更像是一种资源充足的高校在减轻学生负担方面的探索。
此次改革还引入PF制(通过/不通过制),学生每年可选择一门课程仅获得“通过”或“不通过”评定,以此鼓励学生尝试感兴趣的课程。
其他高校学生则对北大改革持不同看法。部分学生表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评价机制的存在难以避免,取消绩点未必能从根本上缓解内卷。
华南某211高校学生林彻指出,绩点仍是大多数学生争取保研、出国机会的重要工具。他表示,虽然反感为高分“内卷”,但仍然需要绩点作为竞争力证明。
不打算升学的双非院校学生刘璐则认为,绩点对缺乏明确方向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动力和衡量标准。
尽管北京大学的改革引发广泛讨论,但如何建立更加科学、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仍是未来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此次改革是否能真正缓解“内卷”现象,还有待观察。但可以预见的是,高校在评价学生方面,将逐步走向多元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北京大学的改革举措或将对其他高校产生示范效应,推动高校教育评价体系的进一步优化。
(应受访者要求,Aria、孟菲、林彻、刘璐均为化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