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泡泡玛特在泰国曼谷地标暹罗天地开设的东南亚最大旗舰店引发关注,其店面设计被部分网友指与名创优品MINISO LAND全球壹号店风格高度相似。
有网友指出,两者均采用高饱和度色彩模式,以流动线条划分区域,整体风格类似游乐园,天花板上均布置荧光色块,门面设计亦较相近。
对此,部分网友表示“确实有点”,“二者的设计风格太像了”,也有观点认为“一点也不像,饱和度高就是撞脸了?”
事件引发讨论后,有爆料称曾有人以300元稿费招募粉丝量超万的博主发布“疑似抄袭”相关内容,要求强调“泡泡玛特新店与名创优品MINISO LAND全球壹号店非常相似”。
名创优品工作人员表示相关问题已登记反馈,若属实将由相关部门跟进处理。泡泡玛特则回应称“已关注,不予置评。”截至发稿,两家公司均未进一步回应。
尽管一家主营生活好物集合,一家专注潮玩领域,但近年来双方业务版图持续重叠。
2023年,名创优品启动全球战略升级,定位为“全球IP联名集合店”,旗下设有IP联名和超级品牌两大产品类别,已与玩具总动员、史迪奇、哈利·波特等超100个知名IP合作。
此外,名创优品孵化了品牌“TOP TOY”,涵盖盲盒、积木、手办、拼装模型、玩偶等潮玩品类。截至2024年底,“TOP TOY”门店数量达276家。
“高性价比+强IP”模式虽吸引消费者,但也带来成本上升压力。2022年至2024年,其IP授权费用从1.78亿元增至4.21亿元。IP方策略调整或合作变动,亦可能影响产品规划与推广。
泡泡玛特则走出了不同路径。作为潮玩行业头部企业,其核心竞争力在于自主孵化头部IP矩阵,如Labubu、Crybaby等。自有IP产品收入占比高达97.6%。
除潮玩外,泡泡玛特也在拓展其他品类。其官方电商平台销售居家好物、时尚数码、潮流徽章等周边产品。这部分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9.8%增长至2024年的12.2%。
业内人士认为,若能导入更丰富的内容运营模式,泡泡玛特衍生品的盈利能力或将进一步提升。
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海外市场成为双方新“战场”。
名创优品2015年开启出海,目前在亚洲(不含中国)、北美、拉美、欧洲等地拥有3118家门店,较2023年新增631家。
泡泡玛特自2018年起布局全球化,已进入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线下品牌店、快闪店及机器人自主售卖机。截至2024年底,港澳台及海外市场共有零售店120家,机器人商店172家。
海外市场确实带来可观收益。2024年,名创优品海外业务收入达66.74亿元,同比增长41.9%,贡献集团近四成收入,其中亚洲市场为最大来源。
泡泡玛特在海外增长更为迅猛。港澳台及海外市场收益从2023年的10.66亿元增至2024年的50.65亿元,增幅达375.2%,东南亚市场增长最快,同比增619.1%,为最大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达47.4%。
名创优品在海外营收规模更大,而泡泡玛特则以强劲增长势头加速追赶。
双方业务重叠、市场重合,竞争持续升温。此次门店设计争议被推至台前,或是竞争升维的体现。当IP赛道两种模式在全球市场相遇,商业对决进入更激烈阶段。
不过,竞争未必意味着零和博弈,可能推动行业升级。双方较量将倒逼彼此在IP运营、产品创新、用户体验等方面不断突破,最终惠及消费者,带来更多元选择与优质体验,推动潮玩及IP衍生品行业走向成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