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百货与购物中心的未来走向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百货购物中心化”和“购物中心百货化”。而近期恒隆租赁杭州百大B、C馆,与杭州大厦形成正面竞争的新闻,更是将百货与购物中心谁主沉浮的问题推向舆论焦点。
一、百货与购物中心经营理念有何不同?
作为历史悠久的商业形态,百货已有百年发展历程,而购物中心则兴起于近三十年。然而,从近期闭店情况看,百货占据多数,甚至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百货商场也黯然退出市场。而购物中心则不断涌现,不仅成为商业增量的主要形式,也成为许多百货改造后的经营形态。
比较百货与购物中心的核心差异,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百货是经营商品的,而购物中心是经营平台的。
百货的经营方式较为直接,招商和日常运营均由管理公司主导,从营业员话术到节假日促销,均由百货公司统一策划和执行,其根源在于联营制。
购物中心则以租赁制为主,招商由商管公司统一进行,但各品牌独立经营,商品营销、推广均由租户自行负责,商管公司仅负责公共区域运营。
以LV在上海兴业太古汇的案例为例,该品牌在未开业前以围挡形式吸引公众关注,这一行为是品牌商自主策划,商管公司提供支持。这体现了购物中心作为平台的运营特点。
百货则更依赖管理公司的统一策划,品牌商主要配合。因此,百货是管理公司一家的专业与热情体现,而购物中心则集合了管理公司与众多品牌商的热情与专业。
第二,百货商品布局采用水平思维,而购物中心使用垂直思维。
百货通常按楼层分布商品,一楼为黄金珠宝、化妆品等高坪效品类,二楼为女装等。这种布局强调商品的销售属性。
购物中心则更强调“第一眼价值”和业态混搭。例如一楼可能同时有咖啡店、茶饮店、零售品牌和3C产品,二楼则可能为女装、高化与轻餐结合。
从实际案例看,百货二楼常出现货架密集、通道狭窄、缺乏休息区的情况,而购物中心则在中庭设置互动装置,营造更丰富的消费场景。
百货将商场视为销售场所,强调商品陈列和销售效率;购物中心则更注重场景营造,将商场作为满足物质与精神双重需求的空间。
二、百货做“品”,购物中心做“景”,有何相互借鉴之处?
百货与购物中心之所以形成不同理念,与其诞生背景密切相关。百货诞生于物质匮乏年代,以商品展示为核心;而购物中心诞生于消费品牌认知阶段,强调舒适性与体验感。
在消费从满足物质需求转向满足精神需求的时代,百货与购物中心都需要突破思维定式,进行相互借鉴。
以一个百货中的生鲜超市为例,尽管其商品丰富、质量上乘,但鲜牛奶在货架上滞销五天仍未售出,反映出“铺货多”不等于“适销对路”的问题。反观购物中心中“路易号”大船展览预约火爆,说明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在于场景与体验。
百货在目的性消费方面表现优异,但缺乏随机消费的吸引力。而购物中心则通过场景打造和动线设计,吸引消费者驻足并产生随机消费。
重庆的沐光森林项目,通过模拟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打造多层空间景观,成功吸引大量消费者前来打卡,体现出购物中心在场景营造上的优势。
无论是百货还是购物中心,都应从消费者立场出发,提升购物体验,塑造生活场景,而非单纯追求销售数据。
三、商业资产价值的提升,是百货与购物中心的共同方向
随着基础设施公募基金REITs的常态化发行,商业项目资产证券化趋势明显。但在已发行的REITs产品中,百货明显缺位,反映出百货在资产价值评估上的劣势。
原因在于百货采用联营模式,收入依赖销售额,现金流稳定性差;而购物中心租金收入占比高,收入模式稳定,估值更具可预测性。
百货需从以下方面向购物中心学习:
第一,提高业态丰富度;
第二,若为小体量则向社区型商业转化;
第三,提升固定租金比例或采用租金与销售额挂钩的模式;
第四,从水平布局转向垂直布局。
唯有如此,百货才能提升运营质量,适应当前商业环境,并最终实现资产证券化。
未来的商业趋势,将是百货与购物中心打破边界、相互融合的过程。百货应深研“品”的魅力,购物中心应精筑“景”的体验,通过商品运营与场景创造的结合,推动商业形态的进化。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