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时间,年轻人的生活中都会自动冒出一些新词。
上个月还在研究“包搭子”,这个月就开始跟风“邪修做饭”。
最近,打开社交媒体,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拼豆挑战”。
拼豆原本属于儿童玩具的塑料颗粒,却意外在年轻人群体中出圈,一跃成为很新的解压方式。
成年人下班后把动漫角色一点点拼出来,有人用它做成杯垫、钥匙链、冰箱贴。
有人下班回家就打开拼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有人在工位角落放一盘豆子,午休十分钟拿起来拼一会儿。
看似“低幼”的玩具怎么突然就成了成年人流行的解压方式?
拼豆,突然就火了
无论是拼乐高、拼高达,还是自己动手组装模块化家具。
当代年轻人很容易在“做手工”这件事上找到一些共鸣。
只不过如今,拼装手工回归到一种足够原始的方式——“拼豆”。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像素版乐高”:
成百上千颗五颜六色的小豆粒,需要用镊子或者专用工具一点点放在底板上。
等图案拼完,再用电熨斗轻轻一烫,颗粒就会融合在一起,变成一幅五颜六色的拼贴画。
也许你听起来觉得并不难,但恰好因为好上手,可玩性高,成了拼豆出圈的关键。
很多网友表示,拼豆让自己找回了一种久违的专注。
有人在周末一口气拼了六个小时,完全忘记时间流逝;
也有人把拼豆放在办公桌角落,午休也要抓紧拼上几颗,像给自己按下一个小小的“暂停键”。
爱上拼豆的年轻人,精神状态领先
这几年解压玩具不断推陈出新,比如便利店随处可见的捏捏乐,手机背面的气囊支架。
一些主打提升专注力的ADHD玩具同样销售火热。
在见识了那么多解压玩具之后,为什么偏偏年轻人会被拼豆吸引?
一方面,拼豆带来的,是一种颗粒感的治愈。
生活里很多事我们无法控制:加班、通勤、情绪波动。
但当你一颗颗豆子地拼上去,心里的杂念就一点点被“归位”。
“至少这几百颗豆子,你说它们该放哪里,它们就乖乖待在哪里。”
就是这种微小的“掌控感”,能在情绪里掀起意想不到的涟漪。
很多网友形容:“拼豆的过程就像是在修复一块碎掉的玻璃,一颗颗豆子,是我给自己情绪打的补丁。”
心理学中有种被称作“心流”的心理状态,指的是人在沉浸做事时,跟随着这股念头自然向前。
忘记了时间和疲劳,当你回过神来感觉没过多久,其实已经过去很长时间。
拼豆的过程也可以看作一种低成本心流体验。
信息爆炸的今天,注意力是一种格外宝贵的资源。
下班后,大家经常是刷个短视频就过去半小时,滑几下朋友圈一小时又没了。
拼豆的过程,却会让人主动进入“心流”状态。
你很难在拼豆的时候分心去想“周报还没交”“晚餐吃什么”,因为手里的镊子和豆子要求你全身心投入。
这种专注感,本身就足够稀缺。
它让人想起小时候涂色、拼图、折纸的时光。
拼豆其实不是“新东西”,但它击中了年轻人对“沉浸感”的渴望。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拼豆给了年轻人反内耗的安全感。
生活中,人们总是被结果导向左右:KPI、升职、升职……
但在拼豆的世界里,没有标准答案。
某种程度,拼豆是一个容错率极高的爱好,让年轻人终于能暂时放下生活中的赢输,拼得歪了、掉了都可以重新来。
它与职场和生活里的竞争逻辑完全相反:结果不是唯一重要的,过程才是核心。
当你完成的瞬间,得到的不只是作品,而是一种久违的“获得感”。
拼豆之后,下一个花式解压是什么?
也许拼豆很快就会像之前的“盲盒”“捏捏玩具”一样,热度随时间逐渐消退。
但是成年人不断寻找解压玩具的现象还是很值得关注。
回看之前我们关注过的一系列相似选题:自制冰箱贴、在家养黏菌......
它们身上都有一些相似的特点:操作简单、价格不贵、成果可以拍图、适合社交分享。
年轻人在寻找的,都是一种低成本、可控感强的自我疗愈方式。
这些玩法的背后逻辑是一致的: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年轻人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慢动作”。
包搭子、盲盒、手机壳,其实情绪价值都来自年轻人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东西。
但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儿,可能正是年轻人对抗生活和工作焦虑的温柔武器。
上班时间,公司要求你“垂直思维、打穿链路、对齐颗粒度”。
下班之后,我们回到家缓缓坐下,拆开一包塑料颗粒,耐心拼出自己的另一部分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