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瑞医药(688166.SH)的再融资进程取得新进展。
8月,公司披露定增方案获上交所受理。距离推出首版方案已过去一年多,期间公司市值大幅上升,但市场关注点聚焦于当前股价与定增价之间的显著折价。
公司股价上涨是当前创新药行情升温的反映。与行业内从仿制药转向创新药的其他企业类似,公司面临业绩承压与创新药投入加大的双重挑战,如何化解高负债问题或将影响公司估值前景。
博瑞医药的定增推动已历时一年多,进入关键阶段。
根据8月披露的方案,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实控人之一袁建栋将以现金全额认购,价格为22.36元/股,最高认购金额5亿元,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贷款,所认购股份限售期为48个月。
目前,公司股价约为110元/股,市值约470亿元。市场由此产生一个核心疑问:定增价与当前市价为何存在如此大的差距?
2024年5月,公司曾发布第一版定增方案,价格为22.56元/股,当时股价约为35元/股。随后,公司因减肥药概念推动市值上升,但定增价仅因两次年度权益分派略有调整。
围绕折价问题,市场仍有疑虑。一方面,公司现金流面临压力。另一方面,涉及实控人家族的资本运作。
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0.5%,短期借款、长期借款、货币资金余额分别为1.31亿元、11.55亿元、8.13亿元。
今年6月,公司实施2024年度现金分红,总额为4055.1万元。实控人钟伟芳、袁建栋母子合计持股38.53%,按比例可获得超1500万元现金红利。
此外,2022年和2023年,股东博瑞鑫稳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钟伟芳、袁建栋母子直接持有该平台超33%的股权。2023年,该平台以20.9元/股—23.92元/股的价格减持422.47万股,估算套现超9000万元,实控人母子从中获利约3000万元。
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在公司现金流紧张的背景下,实控人家族通过减持和分红获得现金,同时又以折价方式实施定增以增强控股权。若本次定增完成,实控人持股比例将由38.53%提升至不超过41.62%。
博瑞医药的高估值既源于资本推动,也得益于产品突破。
2006年,袁建栋在张喜全建议下关注到美国BMS的原研药恩替卡韦,并决定开发国内首仿。2010年,公司成功支持正大天晴的恩替卡韦制剂上市,并在同年完成A轮融资,礼来亚洲基金入股。此后,公司融资节奏加快,2019年登陆科创板,股东包括红杉资本、弘晖资本等。
公司产品开发与资本运作几乎同步推进。公司估值的核心逻辑由产品方向、突破和进展等因素决定。
2022年,估值逻辑发生转变。当年,公司GLP-1/GIP双靶点药物BGM0504获批临床试验,适应症涵盖减重、降糖等领域。一方面,公司从原料药和仿制药业务转向创新药临床验证阶段;另一方面,司美格鲁肽在国内市场走热。
2023年,减肥药概念全面爆发,相关个股估值迅速上升。袁建栋在一次电话会议上表示,自己试用公司自主研发的BGM0504注射液近两个月后体重明显下降。此言论迅速推高股价,也引发监管关注。江苏证监局对其出具警示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尽管如此,资本市场热情不减,公司也抓住机会持续披露BGM0504注射液的临床进展。截至2024年,该药的2型糖尿病治疗和减重两项适应症已获得国内临床三期试验伦理批件;在美国开展的临床一期试验已完成最后一例参与者出组。
公司估值目前锚定于“减肥药赛道+出海进展”。但与此同时,负债水平也随市值扩张而上升。
博瑞医药的负债压力自转向创新药驱动起逐步显现。
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为2.97亿元,同比增长19.65%。其中,BGM0504注射液研发投入为7139.87万元,占营业收入的5.57%。同期,公司在苏州建设的生产基地也用于该药品的研发与生产。
长周期、高投入的研发模式增加了负债压力,也考验公司主营业务的支撑能力。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亿元、0.13亿元,同比下降26.81%、79.77%。公司解释称,业绩下滑主要受抗病毒产品收入下降、在建工程转固带来的折旧计提增加等因素影响。
当主营业务增长放缓时,压力传导至现金流和负债端。2025年一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7亿元,同比下降27.93%。
在业绩承压、定增尚未落地的背景下,公司亟需资金补充流动性。今年8月,公司与华润三九签署协议,就BGM0504注射液在中国大陆的研发、注册、生产及商业化展开合作。华润三九将分阶段支付最高2.82亿元研发里程碑款及额外销售里程碑付款。
东吴证券在研报中认为,该合作开创了推广方承担研发费用的先例,显示BGM0504的产品竞争力。市场也有猜测该药可能获得海外药企合作机会,作为双靶点药物,其进展和临床数据均表现优异。
但眼下,分摊重点药品的研发费用或许是公司更为现实的考量。在新药研发成本上升与业绩承压的双重压力下,公司能否顺利渡过这一阶段,将决定其未来估值走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