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发睿能”)今年8月20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招股书,拟在主板上市。按2024年出货量计算,英发睿能是全球第三大N型TOPCon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全球市场份额达14.7%。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3年和2024年均登上GEI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
然而,英发睿能也面临2024年营收腰斩、净亏损达8.64亿元、业绩依赖前五大客户等挑战。招股书显示,公司与光伏巨头隆基绿能存在紧密合作关系,双方在业务上有战略合作,并共同成立合资公司。
张发玉家族合计控股49.1%,36岁富二代担任总经理。张发玉1963年出生于安徽天长市,退役后创业,创办英发集团。2016年布局光伏电池产业,其女儿张敏、儿子张杰均参与公司运营。如今张敏担任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张杰任董事兼副总经理,张发玉任董事长。
截至IPO前夕,张发玉家族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控制公司49.1%的股份。上市前,英发睿能曾获得4轮融资,最近一次为2025年7月的C轮融资,投后估值达85.94亿元。
公司筹备上市多年,2021年12月与华泰联合证券签订上市辅导协议,2023年6月曾向上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但随后撤回。辅导过程中曾发现个人卡收废料款、关联交易、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等问题,并已整改。
英发睿能自成立以来专注于电池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报告期内(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四个月),公司营收分别约为56.43亿元、104.94亿元、43.59亿元及24.08亿元;年内净利润分别约为3.5亿元、4.1亿元、-8.64亿元及3.55亿元。
2024年,公司业绩大幅波动,营收同比下滑58.5%,净利润由正转负,出现巨亏。这与其产品结构转型密切相关。公司2021年起布局N型电池片技术,2024年完成从P型PERC电池片到N型TOPCon电池片的全面转型。
2025年,公司已停产P型电池片,N型TOPCon电池片营收迅猛增长。截至2025年4月30日,公司光伏电池片有效产能约为10.9GW。N型TOPCon电池片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
尽管产品转型初获成功,但N型TOPCon电池片售价呈下降趋势。报告期内其平均售价从0.44元/瓦降至0.32元/瓦。公司毛利率分别为11.9%、8.8%、-7.4%及23.8%。
英发睿能的海外收入增长显著,从2022年的1.83亿元增至2025年前四个月的5.9亿元,占收入比例从3.2%增至24.5%。
公司也在布局新一代N型xBC电池片技术,与隆基绿能合作密切。2024年11月签署年产16GW HPBC电池片项目战略合作协议,2025年2月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并获得相关专利授权。
英发睿能的N型xBC电池片项目存在合规风险,相关产线升级尚未取得节能验收和环保验收,预计2026年才能完成。
公司对前五大客户依赖较高,报告期内收入占比分别为49.7%、56.5%、54.7%及39.6%。最大客户为隆基绿能,报告期内营收占比分别为19.7%、24.4%、20.5%及12.2%。
公司对前五大供应商依赖也较明显,报告期内采购金额占比分别为52.8%、52.7%、34.2%及24.1%。第一大供应商亦为隆基绿能。
存货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存货分别约为2.65亿元、2.77亿元、11.53亿元及13.46亿元,存货流动性显著恶化。存货周期从2022年的15天增至2025年前四个月的63天。
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分别约为8.75亿元、14.7亿元、12.64亿元及16.01亿元。应收款周转天数也有增长。
资金压力随之上升,报告期各期末,公司计息银行借款从2022年的7509.9万元增至2024年的6.83亿元,2025年4月末约为5.22亿元;总负债分别为45.12亿元、57.2亿元、80.38亿元及84.45亿元。
资本负债比率从2022年的7.1%增至2024年的37.3%,2025年4月30日降至28.5%。流动负债净额分别为13.3亿元、27.14亿元及20.91亿元。
英发睿能未来需持续布局新技术,同时有效管理营运资金、降低负债水平、改善现金流。公司在招股书中描绘了技术领先、快速转型的图景,但外界对其技术迭代持续性、存货风险、公司治理稳定性等方面仍存疑虑。
光伏行业竞争激烈,唯有现金流健康、技术可控的企业方能长久立足。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