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销量问题,家电行业再次引发争议,格力与小米围绕空调市场份额展开争论。
有微博网友称奥维云网更新数据显示,7月小米空调线上份额已超越格力,位居第二。小米高管纷纷转发相关消息,但格力对这一结果表示异议,强调其仍保持领先地位。
格力与小米的交锋由来已久,如今火药味愈浓。小米在家电行业的快速扩张,正在带来越来越大的威胁。今年夏天东北地区空调需求激增,小米销量暴涨20倍,借助空调切入家电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此外,小米近期发布的财报也让家电巨头们重新审视其发展态势。
卢伟冰回应称,短期排名并不重要,长期格局的变化才是关键。
小米与家电巨头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当外界关注点集中在小米汽车时,其大家电业务也在迅速发展。根据财报,第二季度小米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66.2%,创历史新高。其中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同比增长60%;冰箱出货超79万台,同比增长超25%;洗衣机出货超60万台,同比增长超45%。
在传统家电市场,美的、格力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小米破局的关键在于低价策略。
2020年以来,一线品牌重塑市场定位与利润空间,导致2000元价位段空调品牌数量减少,小米趁机以低价迅速占领市场。
然而,低价策略也容易被复制。美的将华凌重新定位为线上平价品牌,在电商渠道主打性价比产品。以618促销为例,华凌一款1.5匹新一级能效变频空调售价已低于小米同规格机型。奥维云网数据显示,在5、6月空调销售旺季,小米线上销量份额同比下降0.5%、2.39%,而华凌、海尔等品牌开始领先。
小米的价格优势正在被削弱。但真正令传统家电巨头忧虑的是一个正在补全短板的小米。
小米的短板在于线下渠道和代工模式。传统品牌拥有庞大的经销商网络,而小米难以构建技术优势,消费者对其家电仍存“贴牌”印象。
补全短板原本难度较大,但小米汽车的市场表现带动了家电业务的发展。小米之家门店扩展为汽车和家电共同展示平台,新车吸引了大量流量,为家电产品创造了接触消费者的机会。
生产方面,小米正从代工走向自研。作为继汽车和手机工厂后的第三个工厂,大家电工厂为其在生产方面追赶传统企业提供了机会。造车成功提升了消费者对小米制造能力的信任,并投射到家电产品上。
如果小米逐步补全短板,其与家电巨头的对抗或将迎来高潮。
年轻化战略正在影响家电市场格局。
智能家电的发展趋势让年轻消费者与家电行业产生更深交集,品牌年轻化成为竞争的重要方向。
据《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去年智能家电成交额实现倍增。扫地机器人、智能洗衣机、智能厨房设备深受年轻人喜爱,因其提升了家务效率。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家电消费年轻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年轻用户成为家电品牌竞争的关键因素。
美的推动管理层年轻化,稳扎稳打;海尔凭借周云杰的出圈营销拉近与年轻人距离;而格力在年轻化方面多次失败,董明珠“霸道女总裁”形象未能打动年轻群体。
周云杰与雷军同框引发热议,其“冷面萌叔”形象和真实表现构建了亲和力。海尔顺势推出懒人洗衣机,成功塑造“听劝”品牌形象。
相反,董明珠设计的玫瑰空调和“健康家”营销遭到嘲讽,暴露出格力与年轻人脱节。
小米在品牌年轻化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强营销能力与互联网思维使其在年轻群体中拥有巨大号召力,粉丝经济弥补了线下渠道短板。
年轻人乐于尝鲜,小米的全品类生态布局有助于用户互通和流量导流,家电产品增长因此受益。传统企业则长期聚焦单件产品,直到近年才开始整合智能家居概念。
智能化是家电行业大势所趋,年轻人将成为智能家电消费主力。传统品牌在小米刺激下加速智能化,若无法紧跟需求变化,行业格局或被打破。
破局者是小米还是其他企业并不重要。
家电行业需要小米。
回顾行业发展,白电产品创新乏力,每年新品多为功能小修小补,鲜有革命性突破。
空调在变频、智能之后再无重大革新,智能化功能多为噱头,外观设计成为竞争重点。
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等创新产品多出自初创公司,而非传统巨头。
创新乏力与行业格局固化有关。美的、格力、海尔凭借强大壁垒维持稳定增长,创新脚步趋于保守。
小米的崛起如同一条鲶鱼,搅动家电市场。尽管尚未动摇传统巨头地位,但带来的威胁正在变大,危机感成为行业需要的刺激因素。
小米已展示出影响力。空调市场前些年在高端化推动下价格整体上升,但去年价格集体回落。6·18期间,美的酷省电售价低于2300元,格力推出新品定价2399元,华凌产品价格一度降至1599元。
2024年上半年,线上1.5匹挂机中,2000元以下产品销量占比达22.8%,同比提升6.1个百分点;线下3500元以上产品结构占比从49.6%下滑至41.9%。
需求承压和消费降级是价格回落的根本原因,但小米无疑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说低价是小米的“利刃”,那智能化或许是其“大杀器”。小米手握IoT业务基础,为智能化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家电巨头们是时候正视这一对手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