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8月28日通报,此前引发热议的“车主反映50升油箱被加67.96升汽油”事件初步查明,涉事车辆实际加油量为40.78升,车主被多收200元,初步判断为加油机设备软硬件及信息交互故障导致重复计费。
中石油四川成都销售分公司同日回应,就此次事件带来的不良消费体验致歉,表示将严格落实市场监管部门要求,加强设备管理和员工培训,提升服务质量。
事件虽已初步查明,但再次引发公众对加油机计量问题的关注。记者梳理近年案例发现,部分加油站通过软件篡改、硬件改装等方式进行“缺斤短两”操作,手段不断翻新。
2024年4月,河南商丘永城和虞城县两家加油站被曝使用后台隐藏软件操控计量数据。司法鉴定显示其计量误差达1.02%,是国家允许误差范围的3倍。
一个月后,央视调查披露内蒙古包头和重庆两地加油站作弊行为。其中包头某站通过“贝林油站加油管理系统”控制偷油比例,15条加油枪中有11条误差超1%;重庆某站则通过更换计控主板芯片使显示数据与实际不符。
多地已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广东省2023年8月至2024年7月查处加油机案件85宗,62宗被行政处罚,累计罚没1733.33万元;33家加油站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2家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
行业人士指出,加油机作弊技术隐蔽性强,已形成黑灰产业链,执法面临发现难、取证难、固证难等问题。
建议构建“技术+监管”双重防线,如将传统物理铅封升级为电子铅封,强化唯一性;推动加油机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将储油罐进出油量、加油计量、报税量纳入实时监管,形成数据闭环,定期进行风险扫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