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上半年营收23.58亿元 同比增长35.6%

8月28日晚间,人工智能公司商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汤-W,0020.HK)发布2025年半年报,上半年总收入23.58亿元,同比增长35.6%;毛利9.08亿元,同比增长18.4%;净亏损14.89亿元,同比收窄39.9%;经调整净亏损11.62亿元,同比收窄50%;研发投入21.19亿元,同比增长12.0%;贸易应收回款额32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95.5%;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同比收窄82%,总现金储备达132亿元。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大装置事业群总裁杨帆在业绩会上透露,截至2025年8月,商汤大装置的总算力规模达到25000P(PetaFlops,1P相当于每秒1000万亿次计算速度),平台层面完成商汤大装置SenseCore 2.0全面升级。在国产芯片异构混合调度上,实现了5000卡规模的越级稳定运行,集群利用率达到80%,异构训练效率达到同构芯片效率的95%。

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表示,商汤大装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软硬件融合。切入行业细分是利润的一个核心源头。

杨帆表示,商汤的体量和规模在云厂商重投入的情况下,面临一定挑战。但商汤一直存在并进一步放大差异化,例如过去十年对客户的理解和深度挖掘、持续的前瞻性思考、以及新技术的快速迭代。商汤“三位一体”(算力基础设施-大模型研发-大模型应用)的结构能够更快速反应,开展部门协同并进行产品迭代。

从业务数据来看,商汤上半年生成式AI实现收入18.16亿元,同比增长72.7%,占总收入的77%;视觉AI收入下滑至4.36亿元,营收占比18.5%;X创新业务收入下滑至1.07亿元,营收占比4.5%。

商汤表示,生成式AI收入持续增长主要由于市场对生成式AI模型训练、微调和推理的需求爆发性增长。集团持续将生成式AI相关应用产品商业化,涵盖互联网、智能硬件、机器人、金融、AI科研等领域。视觉AI方面,在完成一系列重大研发项目后,与东北亚一位客户的合作大部分转为维护服务,导致收入同比减少,集团通过注重服务优质客户,推动视觉AI业务实现反弹。

2024年,商汤完成“1+X”组织架构重组。2025年上半年,商汤继续深化该战略,围绕“1”和“X”进行二次联合创业。生成式AI与视觉AI作为“1”的核心业务和双引擎,“X”代表的X创新业务板块以孵化创新生态为核心战略,针对创新业务任命独立的联创团队,聚焦智能驾驶、智慧医疗、家用机器人、智慧零售四个赛道。

目前X创新业务包括绝影(智能驾驶)、善萃(智慧医疗)、元萝卜(家用机器人)、善惠(智慧零售)四部分。随着时间推移,X创新业务构成将发生变化,商汤在孵化更多X创新业务的同时,现有X创新业务最终会从合并财务报表中剥离。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林达华表示,智能的升级本质上是数据边界被逐渐打破的过程,多模态演进会有三次重要的边界突破:第一次是语言和图像的结合,这是当前普遍在做的。第二次是在思考过程中,让逻辑推理和直觉逐渐交错,商汤已取得重要技术突破。第三次是突破数字和物理世界的边界,让多模态智能落地到人们身边。

林达华称,未来商汤会进一步夯实多模态推理和智能体的结合,积极推动在开放复杂真实环境的强化学习技术,降低对“标准答案”的依赖,使模型具备在真实环境实践中自我提升、自我进化的能力;在交互方式上也将会有新的变革,推动从响应式被动交互向主动交互转变。

商汤“小浣熊”产品用户数已突破300万;“日日新 V6.5”实现文本与音视频融合,多模态实时互动时长年内增长510%。

徐立在业绩会上谈及日前公布的“人工智能+”行动时表示,这是产业从点状试点迈向体系化规模落地的重要政策信号,未来3-5年将出现大量积极变化。

徐立认为,产业变化将呈现三个趋势:第一,供给侧方面,从算力、数据、模型走向工程化与标准化,计算中心、数据要素市场、行业模型将形成可复用的基础设施,并构成统一市场的供给,端位算力效率和应用交付效率将显著提升,软件平台作用进一步扩大,上层软件是推动应用落地的核心。

第二,需求侧方面,行业选择发生变化,重点行业从“可用”向“好用”跃迁。随着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单点投入产出比将转向平台化,商业化将是人工智能进入深水区的核心重点,并将实现规模化释放。

第三,治理侧方面,随着模型应用边界突破,全流程打通后,安全与责任框架将更加清晰,标准测评、认证以及智能体监管沙盒将常态化,可信AI将成为发展核心要素,并带来大量市场空间,推动优质企业胜出。

截至8月28日收盘,商汤股价报收2.09港元/股,涨0.48%。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