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协最新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亏损经销商比例升至52.6%,持平比例17.5%,盈利仅29.9%。经销商毛利结构中,新车亏损率达-22.3%,售后和金融保险分别贡献63.8%和36.2%。
在这一背景下,4S店与独立汽修厂的摩擦由暗转明。苏州一家奔驰专修店近日被4S店售后经理“堵门”,店主将现场视频与照片上传社交媒体,引发行业激烈争论。
争议焦点集中在该专修店是否涉嫌“擦边”使用品牌标识,以及是否存在利用4S店客户资料行为。有从业者表示,违规宣传可能面临法律责任,甚至涉及刑事调查。
但店主回应称,自己已于2022年从4S店离职,经营行为与原单位无关联。其强调,自己是奔驰旗下“势配”授权合作伙伴,客户群体亦不重合,所谓“侵权”并不成立。
结合银川某雷克萨斯4S店此前发布公告提醒车主“避雷”离职技师开店事件,业内普遍认为,4S店或将在未来对离职技师开设的专修店采取更激烈竞争手段。
01、离职技师开店,“离得近”是最大忌讳?
涉事奔驰专修店招牌为“*星行奔驰服务中心”,被部分4S店人士认为有蹭“利星行”品牌之嫌。加之店主曾任职于该4S店,引发“带走客户”质疑。
有4S店人士指出,专修店应保持低调,主机厂对品牌Logo、“售后服务中心”等标识的使用将成未来争议焦点。
关于客户资料使用,虽难界定,但业内默认是离职技师开店的“第一桶金”。有4S店人士认为该专修店群发信息过于明显,被客户转发后引发声讨。
AC汽车联系该店主,其表示事件在报警后未进一步处理,原因与外界猜测不同。一是若存在侵权,为何开店两年多未被投诉?二是服务客户为脱保车主,与4S店客群并不重叠。
依据《商标法》第59条及司法解释,汽车维修行业使用他人商标需满足三项条件:必要性、合理限度、无混淆可能性。
对照该店情况,一是未突出使用“Mercedes-Benz”商标;二是基于“势配”授权协议展示宣传物料,未夸大合作。
该店主称事件未影响经营,但AC汽车注意到导火索为事故车维修。其客户CLS曾在涉事4S店维修20余万元,因前摄像头仍存在问题,店主代客户送修,但4S店连续3天未解决,引发客户投诉,4S店随后“堵门”。
此外,该专修店与涉事4S店仅6.5公里车程,是区域内唯二专注奔驰维修的企业。店主直言,“以前没人竞争,现在可能是急了”。
专修店报价低,又有原厂配件授权,对4S店基础维修业务构成冲击。即便“白手起家”,也能吸引大量客户。JD_power调研显示,超过62%奔驰车主过保后选择独立维修店。
02、4S店“反扑”售后,专修店该如何“避险”?
此前银川某雷克萨斯4S店发布公告,提醒车主注意离职技师以“品牌认证技师”身份揽客,建议选择官方授权网点。
公告措辞严谨,语气委婉,但不少专修从业者认为“4S急了”。近年来专修店在技术、配件、服务方面持续优化,口碑明显提升。
理论上,车主对4S店退网、倒闭、爆雷的担忧有利于专修店拉拢客户。社交平台频现“避雷4S店”内容,加速削弱4S店的合规性认知。
但在行业链条上,4S店仍具优势。前端卖车资源、保险公司、事故鉴定机构等对其授权身份仍有天然信任。
AC汽车整理部分离职技师观点,目前对4S店反扑售后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事故车资源紧张。自去年“车险严禁返佣”条例执行以来,大小4S店均狠抓事故车资源。依赖“保费换送修”的大型综修厂被迫转型。
事故车仍是毛利较高板块,各方争夺激烈。新人新店若无法极端让利或具备强悍实力,难以进入竞争。
二是保养快修“卷不出头”。纵使有原厂配件渠道,但今年以来大量4S店推出“白菜价”保养。
以618促销为例:宝马5年以上老车主享599元单次全包保养;奥迪2-6年车龄享1200元三次保养(单次400元);一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将单次基础保养压至199元。
三是资质问题。类似苏州奔驰专修店事件,4S店常以“侵权”施压。有奔驰专修店老板表示,该店因有“势配”授权,事件未进一步升级,普通门店则可能遭殃。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对“合理使用”的解释尺度不一。同样是奔驰标识侵权,长沙某店被罚5000元,沈阳某店被罚2.7万元。
在4S店“靠售后赚钱”的大环境下,专修店处在“高压环节”,虽有车主信任窗口期,但合规与资源压力不断上升。
写在最后
事件中,专修店店主曾提到,“客户都不重叠,没必要这么搞”。但生存压力下,4S店已有“闹事”动机,专修店必须在合规性方面加强防范。
4S店把控事故资源、保养降价等手段,并不代表专修店失去市场。车主认可需经年累月积累,在价格与信任之间,没有哪一侧能迅速压倒对方。
“专修店都是从夹缝中成长出来的,哪一年没有重压”,一位从业老兵表示,“唯有激烈竞争,门店价值才能凸显,根基才能越稳”。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