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北京市中小学校将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覆盖所有中小学生。
人工智能课程以全面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基础性内容。课程内容涵盖人工智能意识与思维能力、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能力、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帮助学生从“基本了解人工智能”到“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再到“创新应用人工智能”,在项目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各学段将设置不同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通过体验式课程,初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感知其对学习和生活的深远影响。在启蒙阶段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索热情,尝试在人机协同中使用简单工具完成创意表达和问题解决,同时树立正确伦理观念,建立隐私保护与数字身份认知,培养合理使用技术的意识。
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完善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认知,培养进阶实践能力与伦理意识。通过实践体验模型训练过程,学生将初步理解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及智能系统开发流程,具备基础人机交互能力,能够使用生成式工具完成内容创作,并辨识技术应用的边界与风险,为适应智能化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阶段课程以综合性和实践性为主,全面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与技术创新能力。学生将熟悉数据处理与标注、机器学习算法原理及深度学习入门知识,具备一定开发智能系统的实践能力,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完成综合学习任务。通过跨学科项目实践,提升综合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复杂伦理情境中深入思考技术创新、社会责任、伦理安全等方面的关系。
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人工智能教育相关课程必须开齐开足。学校可将人工智能课程独立设置,也可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注重一体化设计,防止重复交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