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计划在香港上市。2025年8月数据显示,公司总市值达34.14亿美元(约240亿元)。
禾赛科技专注于激光雷达的研发与生产,该产品是智能驾驶系统中的关键部件,被称为车辆的“眼睛”。
11年前,毕业于知名学府的三位85后创始人(李一帆、孙恺、向少卿)回国创办禾赛科技,如今公司已成为行业领先企业。
根据2024年中国激光雷达市场数据,禾赛科技以35.0%的市场占有率位居首位;在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其份额为37%,排名第一。
禾赛科技的创始团队包括李一帆、向少卿和孙恺。李一帆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获得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曾担任美国西部数据集团首席工程师。向少卿毕业于清华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曾在苹果公司担任下一代产品开发的产品架构师。孙恺与李一帆、向少卿是校友,三人于2013年共同成立禾赛科技。当时,李一帆仍在美国西部数据集团任职,兼任公司CEO。
公司最初专注于高性能激光雷达研发。2016年推出首款车规级激光雷达,随后三年,产品逐渐被自动驾驶企业大规模采用。
2021年,禾赛实现车规级激光雷达前装量产。截至2023年,其激光雷达装车量达到近16万台,成为国内首家大规模前装量产的企业。客户包括蔚来、小鹏、理想、集度等车企,以及百度、小马智行等自动驾驶方案提供商。
禾赛成立之前,市场上已有同类产品,但禾赛提升了车辆的环境感知能力,更好地解决了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看不远、看不清”的问题。
激光雷达产品是公司最核心的收入来源。2023年,该产品收入为12.6亿元,占总营收的92.2%。其中,AT128为核心产品,单品出货量超过15万台。
激光雷达行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科研与测绘阶段(2000年前后),主要用于地理测绘和科研实验;自动驾驶兴起阶段(2010年后),Waymo等率先使用激光雷达,成为自动驾驶标配;车规级量产阶段(2020年后),随着新能源车和智能驾驶普及,激光雷达进入大规模前装阶段。
2023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约为17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增至6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1%。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来自新能源汽车,而高阶辅助驾驶的加速落地是最主要的需求爆发点。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搭载激光雷达的新车渗透率已超过5%,预计2025年将达到15%以上,意味着市场空间快速放大。国外厂商如Velodyne、Luminar曾是早期领先者,但在量产和成本控制上遇到瓶颈。相比之下,中国厂商凭借本土优势,在2023年全球前装出货量前五中占据三席,禾赛以47%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居首位,速腾聚创、图达通等紧随其后。
2022年禾赛收入为12.2亿元,2023年增至13.6亿元;净亏损由10.8亿元缩小至9.7亿元。今年二季度禾赛实现营收7.06亿元,同比增长54%,净利润扭亏为盈。交付量方面,2025年上半年激光雷达总交付量同比增长276.2%。
禾赛是极少数实现盈利的自动驾驶公司。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订单的增长。2024年全年,禾赛激光雷达总交付量近50.2万台,同比增长126%,连续4年实现交付量翻倍。其中ADAS激光雷达的全年交付量高达45.64万台,在第四季度直接交付193238台ADAS激光雷达,同比增长140.3%。
截至2025年2月,禾赛已与22家国内外汽车厂商的120款车型达成量产定点合作关系,其中包括9家中国市值TOP10(2024年)的汽车制造商。
此外,禾赛在成本控制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其基于第四代芯片架构研发的ATX激光雷达,价格有望在2025年下探至200美元,较之上一代降幅达50%,这使得其产品能够向10万元级车型渗透。
除了乘用车自动驾驶,自动驾驶赛道还涌现出多个新机会,例如机器人、智慧交通、物流无人车等新场景。这些新兴需求对新玩家更友好,尤其是在低成本固态雷达领域。
在物流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激光雷达不可或缺。全球前10家L4自动驾驶公司中,禾赛科技的产品覆盖9家,为各类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导航、避障等功能提供关键技术支撑。随着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市场空间极为广阔。
而在智能安防、智慧城市、测绘等新兴赛道上,激光雷达也开始崭露头角。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