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DeepSeek发布公告,表示对AI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标识,并明确提醒用户相关内容由AI生成。
腾讯元宝、字节豆包、阿里通义、Kimi、智谱清言等大模型厂商也已更新用户协议,表明已履行AI标识相关义务,包括显性标识和隐性标识。
上述动作背后,是9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该《办法》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要求所有AI生成的内容都要“亮明身份”。
·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虚拟场景等,通通包括在内;
·AIGC技术服务者、平台、用户都得遵守。
首先,AIGC技术服务者需在生成AI内容时埋好隐性标识,做好“出厂盖章”。
其次,平台需识别并给AI内容添加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如在内容下方标明“作品含AI内容”,做好“上架明牌”。
最后,用户在发布和传播相关内容时,不可删除、篡改、伪造或隐匿平台添加的AI标识。
因此,B站、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也纷纷上线相关功能,让用户可以主动声明AI内容,并配以平台识别打标。
AI内容近年来迅速增长,且愈发多样、逼真。例如AI文案与文章赚取点击,AI美女在线擦边骗流量,AI乖孙哄得老人乐呵呵,AI说教视频甚至成为长辈催婚的利器。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AI内容极具迷惑性,连十级冲浪选手也难辨真假。例如,马来西亚一对老夫妻因误信AI制作的“记者走访”视频,驱车4.5小时前往不存在的景区。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也曾因AI伪造视频被迫辟谣,称自己从未代言某护肤产品。
辨别能力有限的不仅有老人,也有儿童。YouTube上一位用户分享称,孩子因观看AI生成的“游乐场恶魔”短视频而受惊。
AI标识变为标配,无疑是对这类群体的一种保护。
除了老人,年轻人也难逃AI内容的“魔爪”。
催婚视频已广泛使用AI技术,有的用AI对口型处理街头采访画面,有的直接合成猫猫结婚视频。
更有年轻人用AI合成“自己与金链男子拥抱”视频,以欺骗长辈“已找到对象”。
但年轻人自身也难逃误判。
一则“袋鼠登机”视频曾引发百万点赞,许多人直到媒体辟谣才意识到是AI生成。
评论区仍有人坚持“袋鼠真的登机了”。
AI标识的推行在全球范围内均属难题。
韩国和西班牙今年初推出AI标识要求,欧盟则在2024年公布《人工智能法案》,但强制标签要求可能要到2026年生效。
美国目前尚无全国性AI标识法规,部分州如加州有强制要求,而联邦层面科技公司如OpenAI、谷歌、Meta等仅是自愿支持AI水印措施。
YouTube平台AI短视频泛滥严重,周排名前几的短视频多为AI生成。
有创作者发现,自己的真人视频上传至YouTube Shorts后被AI增强,变得“塑料感十足”。
AI内容泛滥不仅影响用户判断,也挤压了人类创作者的生存空间。
Twicsy.com研究显示,人类影响者目前的平均收入是AI影响者的46倍。
Business Insider报告指出,整个创作者经济(包括AI生成内容)在2025年已达250亿美元。
《办法》的实施标志着AI标识监管迈出了关键一步,尽管执行中仍会面临“漏网之鱼”等问题。
但在AI内容日益泛滥的今天,至少先把脚抬起来了,才能迈开步子。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