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飘飘近日发布半年报显示,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0.35亿元,同比下降12.21%;归母净亏损0.97亿元,较去年同期0.29亿元亏损进一步扩大。
这是香飘飘连续第6个上半年出现亏损,且亏损呈扩大趋势。公司解释称,受外部消费环境变化、传统冲泡产品旺季缩短、以及主动控货影响。
在财报数据背后,香飘飘面临新茶饮和外卖平台的激烈竞争。过去依赖超市货架和开水冲泡的产品模式,正在被现制奶茶所冲击。年轻人更倾向于点外卖奶茶,而非冲泡奶茶粉剂。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香飘飘即饮业务营收达5.91亿元,同比增长8.03%,首次超过冲泡业务,成为公司新业务增长点。但冲泡业务31%的下滑幅度,仍导致公司整体营收下降12%。
数据显示,香飘飘冲泡业务持续承压。2024年冲泡产品销量为9.84亿杯,相较2020年的13.7亿杯减少约3.8亿杯。核心产品营收从2020年的30.67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22.71亿元,4年减少近8亿元。2025年上半年冲泡业务营收仅为4.23亿元,继续下滑。
传统冲泡奶茶市场规模也在收缩。据欧睿数据,传统冲泡奶茶市场规模从2012年113亿元峰值,下降至2023年76亿元,而同期现制茶饮市场规模增长十倍。
获取时间成本趋同削弱了香飘飘的“便捷”优势。过去消费者需回家加开水冲泡,耗时15-30分钟。而如今,通过外卖平台下单,30分钟内即可收到定制甜度、冰度的现制奶茶,价格与香飘飘冲泡产品相当。
在产品心智层面,喜茶、蜜雪冰城等品牌通过联名最热剧集和IP,将奶茶升级为具备社交属性的情绪价值产品。相比之下,需要自己动手冲泡的奶茶,在部分消费者眼中逐渐失去吸引力。
面对行业变化,香飘飘尝试“冲泡+即饮”双轮驱动转型。冲泡板块推出“原叶现泡”系列,强调“鲜制现喝”、“0香精”、“0植脂末”。早在2017年,公司已布局即饮产品,先后推出“Meco”果汁茶和“兰芳园”丝袜奶茶。
为推广即饮新品,香飘飘加大营销投入。2024年销售费用达7.6亿元,其中市场推广费3.47亿元。2025年,公司参与《乘风破浪的姐姐2025》,并官宣侯佩岑为品牌代言人,推出新品“新会陈皮月光白轻乳茶”。
尽管即饮业务首次超过冲泡业务,但该板块毛利率仍偏低。2024年即饮业务毛利率为24.88%,低于冲泡业务44.40%。
香飘飘曾是中国奶茶行业的标志性品牌。2017年上市时市值一度突破百亿,如今市值为55亿元。其成功源于“大单品+大渠道”模式,凭借标准化产品和强大铺货能力,将产品覆盖全国40万家网点。
“一年卖出XX亿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X圈”的广告语,曾是其规模化胜利的象征。但当渠道规模遭遇新消费冲击时,公司开始调整策略,开出奶茶快闪店,作为产品和品牌实验。
香飘飘的品牌认知惯性也带来转型负担。长达十余年的“杯装冲泡奶茶”形象深入人心,即使推出即饮新品,也难以摆脱消费者心中固有印象。
渠道体系同样面临挑战。为维护经销商利益,香飘飘主动降低渠道库存水平,2025年上半年经销商渠道营收下降近17%。2023年底,公司引入职业经理人杨冬云,但其不到一年辞职,60岁的创始人蒋建琪重返一线。
目前,蒋建琪的女儿蒋晓莹担任香飘飘董事兼品牌创新总经理,并频繁出现在快闪店活动中。蒋建琪曾反思:“在我打败了竞争对手以后,已经做到品类第一了,这时人的情绪就放下了。”
香飘飘正试图走出“柯达幻觉”和“诺基亚陷阱”——在自己定义的市场上做到极致,却发现市场已悄然消失。这家冲泡巨头能否在新消费时代完成“大象转身”,仍有待观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