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2025年中报发布:营收增长23.3%,净利润增长13.8%

2025年8月29日,比亚迪发布《2025年中报》。根据报告,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3712.8亿元,同比增长23.3%;归母净利润为155.1亿元,同比增长13.8%;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318.3亿元,同比增长124.5%。

进入2025年,汽车行业面临价格战加剧与账期监管收紧的双重挑战。尽管整体市场稳中有升,比亚迪A股二季度却下跌11.47%,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其净利润下滑、经营活动现金流下降甚至由正转负、财务费用激增等预期的担忧。

比亚迪坚持纯电动与插电混动“两条腿、齐步走”的战略。回顾历史销量数据:

2021年,纯电动销量32.1万辆,插电混动27.3万辆,合计59.4万辆(不含燃油车);纯电动同比增长145%,对乘用车销量增长贡献率46%;插电混动增长468%,贡献率54%。

2022年,纯电动销量91.1万辆,插电混动94.6万辆,合计185.7万辆;纯电动同比增长184%,贡献率47%;插电混动增长247%,贡献率53%。

2023年形势逆转,纯电动销量157.5万辆,插电混动143.8万辆,合计301.2万辆;纯电动同比增长72.8%,贡献率57%;插电混动增长52%,贡献率42%。

2024年再次逆转,插电混动销量达248.5万辆,同比增长72.8%,贡献率83.9%,第三季度更达96.2%。

进入2025年,“再再度”逆转,纯电动迅速“上位”,一、二季度对销量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6%、59.7%。

“两条腿”战略意味着“东边不亮西边亮”,成为比亚迪稳坐全球新能源车销冠的关键。

在传统认知中,插电混动因“可油可电”特性,其销量与充电便利性成反比、与锂价成正比。但比亚迪最新发布的第五代DM混动技术,亏电油耗低至2.6升,城市通勤更加节能。

“油电同价”之后,车主“随心所欲”、“随遇而安”——不方便或懒得充电,当油车开也能省钱。新观念普及需要时间,可能2026年插电混动再次跑赢纯电动。

此外,多数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在电力供应、电价、充电桩建设等方面仍存在问题,插电混动的市场潜力仍大于纯电动。

比亚迪整车销售毛利润远超特斯拉。自2023年起,比亚迪整车销售毛利润金额与毛利润率均高于特斯拉:

2021年,比亚迪整车销售毛利润196亿元,特斯拉755亿元,“比特比”为25.9%;

2022年,比亚迪662亿元,特斯拉1195亿元,“比特比”为55.4%;

2023年,比亚迪1016亿元、毛利润率21%,特斯拉943亿元、毛利润率17.1%,“比特比”翻转为108%;

2024年,比亚迪1377亿元、毛利润率22.3%,特斯拉756亿元、毛利润率14.6%,“比特比”扩大至182%;

2025年H1,比亚迪整车销售毛利润616亿元,同比增长20.7%;特斯拉267亿元,同比下降28.2%;比亚迪毛利润率比特斯拉高7.6个百分点,“比特比”扩大至231%。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将FSD(Full Self-Driving)相关收入列入整车销售。2025年H1,特斯拉仅从递延收入中确认FSD收入4.28亿美元,同比下降11.2%;剔除该部分收入后,整车销售毛利润率仅10.6%。

不少人仍认为“特斯拉不仅硬件赚钱,软件赚得更多”,但现实情况是,特斯拉硬件、软件的毛利润加在一起尚不及比亚迪整车销售毛利润的一半。

对财务的负面影响“不及预期”

1)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比亚迪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具有季节性,下半年远高于上半年,第四季度达峰值。

2025年Q1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85.8亿元,同比下降16.1%;

2025年Q2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32.5亿元,同比暴涨489%;

2025年H1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318.3亿元,同比增长124.5%。

2)有息负债

截至2025年6月末,比亚迪资产负债率71.1%,较2024年末下降3.6个百分点。

汽车行业负债率普遍较高。以美国两大汽车公司为例:福特汽车负债率84.6%;通用汽车负债率76.3%。苹果公司截至2025年6月末负债率也高达80.1%。

真正影响企业的是有息负债,比亚迪自2021年起已摆脱高有息负债困扰:

2021年末有息负债201亿元,占总负债11%;

2022年末148亿元,占4%;

2023年末303亿元,占5.7%;

2024年末204亿元,占3.5%;

2025年6月末216亿元,占3.6%。

2025年H1,比亚迪财务费用为净收入32.5亿元(利息净收入+汇兑净收益)。

3)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

随着产销扩大,比亚迪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突破2000亿元,主要体现在购买商品、接受服务时形成的应付款:

2022年购买商品、服务支出2208亿元,同比多支出1164亿元,年末应收票据/账款增加633亿元;

2023年支出3134亿元,同比多支出926亿元,年末增加545亿元;

2024年支出4899亿元,同比多支出1764亿元,年末增加457亿元;

2025年H1支出2798亿元,同比多支出623亿元,年末应收票据/账款减少73亿元,其中一季度增加86.3亿元,二季度减少160亿元。

比亚迪已开始压缩账期,但对财务的负面影响“不及预期”。

比亚迪被忽视的“另一半”

1)科技公司的客观标准

许多人只关注比亚迪销量,逐月、逐季、逐年查看同比、环比数据,销量回落或增速放缓被视为利空。

但特斯拉2025年前7个月销量同比下跌13.2%,市值仍稳居1万亿美元之上,因其被视为科技公司;比亚迪被视为传统车企,天花板是丰田。

判断是否为科技公司的客观标准是研发投入与研发成果。

2025年H1,比亚迪研发投入308.8亿元,同比增长53.5%;同期特斯拉研发费用30亿美元(约合215亿元人民币),仅为比亚迪的70%。

比亚迪2025年H1发布三大核心技术:“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兆瓦闪充(5分钟充电400公里)、第五代DM技术(百公里亏电油耗2.4升),并推出19款新车。

特斯拉2025年H1仅发布一款新车Model YL和几条X,10辆无人出租车测试,1辆Model Y自动行驶几十公里自行交付。

比亚迪目前估值(市盈率28倍)基于其新能源车生产巨头身份,科技属性被忽视。

普通用户能感知的研发成果才能带动销量,判断标准不是“一夜爆火”,而是是否实现“科技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智能泊车兜底、兆瓦闪充分别针对“烦”与“等”。

2)泊车兜底——智驾的“标签”

2025年行业数据显示,中国乘用车自动泊车渗透率31.2%,新能源车装车率44.3%;24万元以上燃油车与新能源车也仅略高于50%。

装车率不高,使用率更低。据某汽车媒体8月8日报道,70%车主永久关闭自动泊车功能。

原因包括:挑场景(雨天、夜间、反光环境下系统失效)、可靠性低(44%用户反馈易误制动,23%遭遇剐蹭)、学习成本高(需掌握车位识别条件)。

安装率30%、使用率30%,全国乘用车中仅约10%日常使用自动泊车,主要是怕麻烦。

2025年7月9日,比亚迪承诺对搭载“天神之眼”系统的车辆在智能泊车场景下安全损失全面兜底,费用不设上限且不限首任车主。档次下探到6.68万元的海鸥2025款智驾版(305Km)。

预计2025年末搭载天神之眼的车型将达400万辆左右,略高于全国乘用车保有量的百分之一,不算多也不算少。多数潜在购车者尚未了解,更不用说体验。

自动泊车是智驾众多场景中最基础的,若泊车都不敢兜底,“高快领航”、“城市领航”、“端到端”更无从谈起。

不久的将来,泊车兜底将成为考验各家智驾水准的“试金石”。

3)兆瓦闪充重塑行业格局

当前“卷续航”成风潮,由于碳酸锂价格处于低位,动力电池成本大幅下降,车企纷纷加大电池容量提升续航:

极氪009(纯电MPV)续航900公里;

小米YU 7(超长续航版)续航835公里;

小米SU 7(超长续航版)续航800公里;

特斯拉Model 3(长续航版)续航830公里;

问界M 8(长续航版)续航705公里;

智己LS 6(长续航版)续航701公里。

采购大号动力电池与车企核心竞争力无关,大电池与大沙发一样缺乏技术含量。

且电池比沙发重得多:

极氪009超长续航版搭载140KWh电池组,重706千克;

小米YU 7超长续航版搭载96.3KWh电池组,重720公斤;

Model 3长续航版搭载LG化学78.4KWh电池组,重440公斤,采用三元高镍电池组,成本高且热失控风险高。

用液态电池延长续航非正道,属投机行为。

比亚迪固态电池将于2030年大规模装车并实现“固液同价”,届时固态电池与兆瓦闪充网络将“双剑合璧”,留给特斯拉们的时间不多了。

2025年3月17日,比亚迪发布“兆瓦闪充”技术,基于1000V电气架构和10C高倍率电池,实现1MW充电功率。搭载该技术的汉L、唐L同时开始预售。

兆瓦闪充是系统工程,包括:10C电池组、1000V高压架构、液冷充电系统、储能系统、分布式光伏系统等,缺一不可。

借助比亚迪庞大的销量,兆瓦闪充将开创全新补能生态:

首先,极大提高场地利用率。目前充电桩普遍收取“超时费”,如小桔封顶30元、蔚来50元、特斯拉最高每分钟6.4元。

兆瓦闪充解决“占位”问题,充电如加油,三、五分钟完成,不收停车费。

其次,广泛吸引合作伙伴。兆瓦闪充发布数月,已与小桔充电(共建1万座)、新电途(共建5000座)合作,加上比亚迪旗下4000多家4S店,总数达1.9万座。与特来电、星星充电战略合作已签署,未披露建站数量。中石油、中石化、壳牌充电、南方电网、车电网、蔚景云将陆续加入。

所谓“共建”,即比亚迪提供技术/设备,合作方提供场地并服务车主,双方分成,意味着比亚迪可持续获得投资收益。

在不能打价格战的情况下,同档车型价格、舒适性配置大差不差,仅凭智能泊车兜底和兆瓦闪充就已稳操胜券。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