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科技创变者大会聚焦具身智能产业化落地

9月5日,由智友·雅瑞科创平台主办,北京中关村东升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5科技创变者大会”在北京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万丽酒店举行。大会以“具身智能 产业智变新引擎”为主题,吸引了超过500位来自国内外的顶尖科学家、创业者、企业家及投资人,共同探讨具身智能的前沿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落地。

中关村科学城管理委员会产业促进四处处长姜大宽在致辞中表示,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衍生和机器人产业的升级,正在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引擎。目前,海淀区内已集聚200多家具身智能企业,基本形成以大脑、小脑、本体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布局,并推出一系列支持举措,包括强化政策引领和资金保障、平台支撑与产业集聚、场景示范与国际化赋能。

会上,“中国意大利机器人(北京)研究创新中心”合作签约仪式成功举行。圣安娜大学生物机器人研究所荣誉教授、意大利机器人国家能力中心ARTES4.0首席科学家保罗·达里奥,与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智友·雅瑞科创平台及雅瑞科学家基金发起人王田苗教授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旨在推进中国意大利机器人(北京)研究创新中心的高质量建设,构建机器人领军创新机构与核心专家间的国际科技合作机制。双方将聚焦“一体化健康”领域,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创新研发与应用转化。

同时,智友·雅瑞科创平台联合多家产业链主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具身智能-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旨在围绕具身智能突破研发、资源与产业变革三大维度,抢占智能实体化应用的战略高地。该中心依托智友·雅瑞科创平台的顶尖科研智库、高价值项目库与生态聚合平台,构建“技术-项目-产业-资本”贯通的新范式,推动具身智能走向现实场景与应用深水区。

首批创始企业成员包括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想(北京)有限公司、TCL实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山东浪潮海若人工智能有限公司、白鲸航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长城资本等。各成员单位将充分发挥在核心技术研发、高端生产制造、全球市场渠道与产业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优势,深度参与协同创新与战略运营,共同推进具身智能技术在多元场景下的深度融合与规模化落地,构建“技术—产业—商业”闭环生态,打造覆盖创新孵化、应用验证与规模化商业爆发的全周期价值增长体系。

大会还正式发布了“具身智能行业十大应用场景”并举行颁奖仪式。此次评选聚焦技术落地实效与产业赋能价值,最终获奖企业包括:新石器(无人智能配送)、银河通用(智能商超)、梅卡曼德(工业视觉)、深之蓝(水下探测)、优艾智合(智慧巡检)、微亿智造与维他动力(工业质检)、享刻智能(智慧餐饮)、白鲸航线(支线物流运输)以及小雨智造(工业焊接)。十大场景覆盖物流、零售、制造、海洋、能源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具身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的实践成果。

圣安娜大学生物机器人研究所荣誉教授、意大利机器人国家能力中心ARTES4.0首席科学家保罗·达里奥在主旨报告《ONEHEALTH:THE ROLE OF ROBOTICS》中提出,“一体化健康”理念强调人类、动植物与共享环境的紧密关联,而机器人技术是推动该理念落地的核心力量。他指出,未来具备环境能量获取、自我适应进化能力的机器人将成为人类伙伴,助力实现“一体化健康”目标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黄铁军在《AGI 之路:脑、眼、身》中指出,真正意义上的AGI是指全面超越人类水平的智能系统,包括大认知、感知和行动。他预计,AGI有望在2045年左右实现,需重点发展脑(认知)、眼(感知)和身(行动)三大能力。当前,大模型通过“预测下一个Token”机制,掌握语言和图像等多模态理解能力,并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基本推理水平。而进一步的发展,除数据驱动外,还需从提升基础网络结构和加强真实世界交互两个方面改进。

广发证券总经理秦力指出,具身智能已成为大国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广发证券正全面向“科技投行”“产业投行”转型,为国家前沿科技布局提供智力支持与资本动能。

智友·雅瑞科创平台发起人、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教授重磅发布了《2025中国具身智能产业星图》,围绕“中国具身智能产业链”的新一轮变革展开深度解读。他指出,具身智能是我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技术突破口。王田苗认为,具身智能运营管理与数据提炼、操作载体产品设计与成本、AI模型与域控落地迭代,是具身智能快速迭代进化形成平台赢家的底层逻辑三要素。

本次发布的“星图”从五大板块——底座技术、通用具身智能、专用具身智能、灵巧手及末端执行器、核心部件出发,对三百余家代表企业进行了系统梳理与研究。王田苗进一步表示,以2025年为起点,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将可能逐渐摆脱追求通用模型的“混沌状态”,转向以垂直场景的“智能定界”为牵引的落地再突破。无人配送、无人环卫、陪护交流、Agent助理、商超药店、医院应用以及制造物流与焊接打磨等一系列细分领域,将有望率先实现落地。

灵心巧手创始人周永指出,机器人行业未来有望成为全球最大产业,中国或占据超80%的市场份额。他展望灵巧手作为通用、可泛化的末端执行器,有望在1年内实现自主装配、3年内掌握人类个人技能、10年内广泛用于制造与社会服务。周永在演讲现场发布了三款全新灵心巧手硬件产品,包括全手掌电子皮肤L20、灵巧手O6与超强电缸。

梅卡曼德创始人兼CEO邵天兰深入剖析了具身智能领域的技术发展脉络与商业化落地路径。他预判,未来几年L2级智能将迎来大范围普及,L3级智能也将快速落地,新技术驱动下的应用场景爆发,将带动机器人需求实现激增。邵天兰认为,技术先进性需与产品成熟度、运营体系完善度协同发力,才能实现从技术Demo到规模化应用的跨越。

优艾智合联合创始人赵万秋表示,工业场景对机器人的专业性、精度与稳定性要求极高。传统解决方案面临“开箱即用难”“成本效率难平衡”“高泛化与技能专用难统一”等核心痛点。未来,企业将持续深耕具身智能技术,突破多模态大模型、长序列任务处理、人形机器人结合等前沿方向,让智能机器人真正融入千行百业。

微亿智造董事长兼CEO张志琦指出,具身智能正为工业智造开辟万亿级新赛道。他强调,现有工业机器人是“封闭”的自动化系统,无法适配真实工业环境的“开放”与“不确定性”,而具身智能通过AI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赋予设备类人化的自主感知、学习、决策与执行能力。

维他动力创始人兼CEO余轶南博士表示,生命力设计、架构与交互是打造有生命力的机器人的核心要素。他现场带来了首款产品——Vbot智能伴随机器人,以设计赋予机器人“有灵魂的外在表达”,用架构筑牢“高性能的内在根基”,以语言交互搭建“自然顺畅的人机交流”。

享刻智能创始人兼CEO陈震表示,计算机视觉的突破为机器人赋予了更强的感知能力,而具身智能则成为下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方向。大模型驱动认知、运动规划与具身交互的融合,正推动机器人从单一功能向全面智能体演进。

在巅峰对话环节,由北京国际技术交易联盟执行理事长张璋主持,意大利机器人国家能力中心主席安东尼奥·弗里索利、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副理事长汪斌、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赵明国、银河通用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姚腾洲共同参与。专家们围绕国际化、技术“可行性”与“产品化”之间的鸿沟、产业化的“死亡之谷”与生存法则、人才之争及中国模式独特性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在《产投视角下具身智能的规模化落地与攻坚》的圆桌论坛环节,主持人广发证券投行业务管理委员会委员孟晓翔,与长城资本总经理唐杰,讯飞创投合伙人徐剑,联想创投投资总经理史晨星,徐工产投投资总监欧志培,围绕技术转化标准、商业化破局、产投协同分工、生态构建四大维度展开深度对话。

在《具身智能的临界点:算力、数据与商业化的三重博弈》的圆桌论坛中,智友·雅瑞科创平台投资合伙人王晶担任主持人,与星源智创始人兼CEO刘东、INDEMIND联合创始人兼CTO闫东坤、知行机器人创始人兼CEO白国超、悟通感控创始人兼CEO陈立洋,展开对话与交流。

大会在开放、碰撞与融合中激发了具身智能迈向理性发展、可持续进化的新动能。大会为推动关键技术突破、探索落地场景、构建良性生态注入了坚实力量,也为中国产业在全球竞争新格局中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本届大会圆满落幕,具身智能的新篇章正加速展开。未来已来,期待这一颠覆性技术走出实验室、走进千行百业,在制造、医疗、家庭、服务等更多长期刚需场景中扎根生长、开花结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