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业半年报:营收净利双降,依赖卖地回血

近日,光明乳业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收入124.7亿元,同比减少1.9%;归母净利润2.17亿元,同比下降22.5%;扣非归母净利润2.52亿元,同比下降27.8%。

乳制品市场周期性调整加剧,全国乳制品产量同比下降0.3%,而光明乳业营收降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近三年中报营收持续下滑,已退回至2020年同期水平。

作为国内最早以“新鲜”为核心卖点的奶企,光明乳业液态奶业务仍是其核心收入来源。上半年液态奶收入66.06亿元,同比下降8.64%,占总收入比例约为53.09%。自2021年起,液态奶行业进入周期性调整,生鲜乳价格持续下行,光明乳业业绩自2022年起连续下滑。

即便在大本营上海,光明乳业液态奶业务也面临下滑。上半年上海地区营收34.88亿元,同比下降6.93%。尽管经销商数量增加至589家,但消费者反馈显示光明优倍5.0牛奶存在口味变化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也对品牌信任度构成冲击。黑猫投诉平台上有近千条涉及“光明牛奶”的投诉,内容多指向牛奶变质、异味等。部分消费者反映在保质期内仍发现产品变质情况。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亦有大量关于光明牛奶品控问题的负面反馈。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光明乳业错失全国化红利,低温领域面临君乐宝、新乳业等企业的竞争。今年上半年,伊利和蒙牛低温产品销售额均实现双位数增长。

尽管光明乳业位居国内乳业第三,但营收规模与前两名差距显著。乳业分析师宋亮指出,光明乳业在奶源、终端产品规模化方面均不及伊利和蒙牛,缺乏具有明显优势的产品。近年来虽高频次推新,但未出现可媲美“莫斯利安”的爆款。

上半年光明乳业研发费用同比增加41.49%至6223万元,主要用于工厂创新。但研发方向是否能精准对接消费需求、突破同质化困境,仍有待市场验证。

净利润下滑的同时,光明乳业多个子公司毛利水平下降,其中2021年收购的小西牛公司连续三年未完成业绩承诺。新西兰子公司新莱特上半年净利润亏损0.63亿元,同比减亏55.00%。自2021年以来,新莱特累计亏损超过5.41亿元,光明乳业已对其计提资产减值损失。

新莱特占用光明境外资产71.37亿元,占总资产比例达31.49%。其亏损不仅未为光明乳业带来收益,反而拖累公司利润。a2牛奶公司收购雅士利新西兰工厂后,可能进一步影响光明乳业代工业务。

上半年光明乳业存货32.71亿元,同比增加6.2%。乳制品保质期短,存货积压带来减值风险。信用减值损失同比暴增8倍至-959.23万元,应收账款坏账风险加剧,下游经销商、商超回款能力恶化。

尽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大增82.28%至4.17亿元,但主要来源于政府搬迁奖励款,属非经常性收益。自2022年起,光明乳业非经常性损益在归母净利润中的占比显著上升。2024年非经常性损益高达5.52亿元,其中4.11亿元为土地收储收益。

频繁出售资产被业内视为“割肉回血”,投资者质疑其“靠卖资产粉饰利润”。2024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光明乳业靠主营业务实现的净利润仅为1.7亿元,较2023年下降67.48%。

除子公司拖累外,管理层频繁变动也影响公司经营。自王佳芬卸任后,光明乳业经历多次换帅,战略方向频繁调整。2021年上任的黄黎明至今未实现业绩突破,2025年半年报显示,完成全年营收目标仍具挑战。

高管薪酬逆势上涨引发质疑。2022年至2024年,董事长黄黎明税前报酬总额从86.8万元增至172.8万元;总经理贲敏从114.8万元增至164万元;监事会主席张宇桢从72.56万元增至90万元。

乳业分析师宋亮建议,光明乳业应建立新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将数字化营销与供应链管理结合。近年来光明乳业尝试通过文化营销重塑品牌形象,与Manner咖啡联名、赞助上海电影节、签约吴磊为代言人等动作试图提升品牌热度。

上半年光明乳业销售费用13.6亿元,同比下降8.36%。多元化营销方式虽有助于品牌曝光,但能否转化为稳定营收增长仍需时间验证。宋亮预计,随着行业调整,明年供求关系或将改善,光明乳业能否抓住契机仍有待观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