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交易主体集聚、规则持续落地,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建设加速推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9月8日讯(记者 石雨)在上海临港新片区滴水湖金融湾,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以下简称“登记交易中心”)内一派繁忙景象——来自多家保险机构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的工作人员正集中开展业务,电子大屏实时滚动交易动态。这是蓝鲸新闻记者在“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活动中看到的一幕,也是登记交易中心成立以来的常态。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大厅(记者摄)

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支持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意见,明确指出“发挥上海保险交易所积极作用,打造国际一流再保险中心”。2023年6月,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和上海市市长龚正在陆家嘴论坛上宣布登记交易中心正式启动。加快建设登记交易中心,是央地协作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打造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新窗口的重要举措。

自2024年12月31日成立以来,登记交易中心已有118家机构注册开通交易权限,26家中资、外资再保险专业机构入驻,6家境外机构设立交易席位,伴随着交易主体的持续聚集与交易规则和标准落地推广,一个更加高效、标准、透明、规范的再保险交易生态正在形成。

登记交易中心建设规划“三支柱”发力,再保险交易生态正在形成

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通过有效发挥分散保险风险的功能作用,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风险保障支持,更是保险机构参与全球保险市场风险分散、拓展承保能力供给的重要方式。

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直保市场规模位列全球第2,但再保险市场规模位列全球第7,相较直保市场来说,我国再保险市场规模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极具潜力。

但不可忽视的是,再保险交易呈现彼此关联的国内国际网状交易结构,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常明向记者介绍道,“全球缺乏公认的公司间再保险数据交互标准,公司间再保险交易凭证内容及格式不一,全球都面临手工操作易出错、账务清算成本高等普遍性难题。”

针对全球市场共性痛点,在央地政府赋能和行业基础设施支撑下,登记交易中心于2024年12月31日正式设立,定位行业基础设施和公共后台,服务再保险活动的公司间市场,旨在解决公司间因为数据、凭证非标导致的人工操作、交易摩擦、数据不对称和结算缓慢等全球性痛点,推动中国市场率先在全球实现数字化、标准化转型,整体降本增效和资信改善,更好实现制度型开放。

目前,登记交易中心再保险市场体系初步搭建,一个更加高效、标准、透明、规范的再保险交易生态正在形成。

具体来说,常明向记者介绍了登记交易中心建设规划的三大支柱。其一,建设数字化、标准化的规则和设施,建设公司间信息交互“普通话转换器”。通过使用金融标准化委员会发布的再保险数据行业性交互规范,实现公司间标准化合同、账单、摊赔、清结算等凭证的在线生成和双签,减少信息不对称和数据“尾差”,降低市场的清算结算成本。同时搭建公司间信息安全的“数字化”通道,降低市场的信息交互成本。

其二,在于建设差异化监管制度和营商环境。制度方面,聚焦机构设立、监管评级、偿付能力、境外投资、人员配置、监管统计等,其中关于新增跨境分入保费作为保险机构业务规模评价标准、支持设立交易席位等制度已经落地。同时,配套的营商环境建设也在同步推进,包括专项财政扶持政策、地方立法支持、人才引入和培养、人员跨境便利、数据跨境流通、国际再保险会议、行业组织建设等。

其三,围绕再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展研究储备,包括如新型风险转移产品(ART,“中国版”巨灾债券)、场内承保能力整合机制、大型风险政府支持计划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海外业务保障需求不断增加。境内直保公司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承接中国海外利益分入业务和国际分入业务,输出中国承保能力,参与全球风险治理。在此过程中,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平台作为重要载体,提供集中登记、交易、清结算等全方位服务,提高市场透明度和交易效率,可以更好提升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对全球保险市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再保险部/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冯啸说道。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交易监测(记者摄)

118家机构开通交易权限、26家机构入驻,交易主体日益聚集

在调研中,记者参观了位于登记交易中心三层的安盛环球再保险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职场,办公场所内拥有完备的办公设施和信息系统接入条件。借助专用网络连接,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的职员可访问总公司相应的信息化资源完成展业、核保、运营、理赔、电子单证处理等一系列关键业务活动。

(运营中心职场;记者摄)

安盛环球再保险是登记交易中心聚集主体中的一员,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自成立以来,登记交易中心的交易主体集聚趋势持续升级。目前共有118家机构注册开通交易权限,其中境内机构90家、境外机构28家,覆盖全球13个国家或者地区。

同时,26家中资、外资再保险专业机构相继入驻临港新片区,其中有21家再保险运营中心、1家再保险分公司和4家经纪公司分支机构,形成了“分入+分出+经纪”的完整业态。交易席位机制引起海外广泛关注和积极接洽,6家境外机构已在登记交易中心设立交易席位,覆盖英国、巴巴多斯、刚果(金)、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对于吸引国内外机构的入驻,常明在接受蓝鲸新闻记者采访时谈及,其一是基于数字化、标准化平台的搭建,有效解决机构中后台建设和交易的成本问题;其二是交易席位的建设,境外机构可以获取登记交易中心提供的经营场所来实现挂牌经营,吸引其更低成本、便捷地进入中国市场;其三在于运营中心这一形式的设立,使得参与机构享受临港优越的营商环境、先进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等。

“在登记交易中心平台上进行再保险交易是用的放心、保的安心,令分出公司在降低再保险交易对手风险方面的信心大为提升,相应的风险因子和资本成本也得到了降低”,安盛环球再保险(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薛菲在采访中说道。

记者了解到,自设立以来,经金融监管总局同意,登记交易中心制定发布2批共计8项业务规则,推进规制、管理、标准等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推出识别全球再保险交易主体的统一代码库,覆盖境内机构845家,境外机构2421家。使用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的再保险数据行业性交互规范,实现公司间标准化合同、账单、摊赔、清结算等凭证的在线生成和双签。中国太保、中国再保、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国寿财险、太平再、汉诺威再、安盛环球再等29家中外资机构共同向行业发出倡议,使用登记交易中心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标准规范。

目前,登记交易中心的交易系统与设施安全平稳运行,数据显示,2025年1-8月,登记交易中心累计交易保费43.92亿元;累计登记分出业务保费945.83亿元、分入业务保费94.91亿元。

本文转载自蓝鲸财经,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蓝鲸财经通知我方删除,我方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