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投资人曾表示,如果投资的公司选择去港股上市,将采取激烈反对态度。今年,态度发生转变,投资人催促投资的公司尽快赴港上市。
当前港股市场排队待审的公司已达234家,市场呈现拥堵现象,港交所和相关监管机构正全力处理上市申请。
早在2023年12月,笔者曾呼吁企业尽快考虑北交所上市机会;2024年2月,又建议企业申报港交所,并组织了港交所专项活动。如今,港股“四大魔咒”(基石难寻、解禁即跌、估值低、流动性差)已基本解除,港股市场进入牛市。
对于2024年初启动港股上市准备的企业,至2025年3月左右,正好赶上港股牛市敲钟,可谓时机恰当。
资本市场的窗口期短暂,尤其对于七八十分的项目而言,必须先人一步,否则机会明确后,更优秀企业将涌入竞争,导致自身优先级下降。
以北交所为例,在2023年12月之前,项目质量并不突出,若半导体企业能及时放弃对科创板的执念,转向北交所,如今可能已在市场中占据优势。
目前港股市场已火热近一年,独木桥上挤满企业,不够优秀者将面临被挤出的风险。
面对港股上市热潮,投资人和创业者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企业是否适合去港股上市;企业上市后的市值预期。
以下为适合港股上市的五类企业分析:
第一类是大白马企业,具备高收入规模、高市场知名度、高上市市值(通常超千亿),如小米、快手、美团等互联网巨头,此类企业已较为稀缺。
第二类是消费类企业,具备良好的现金流、盈利能力、清晰的业务模式,如茶饮、珠宝、餐饮类企业,港股市场对消费类企业较为偏好。
第三类是科技含量极高但盈利能力较弱的企业,如具身机器人、GPU、量子计算、大模型、商业航天等领域,概念炒作空间较大。
第四类是科技含量尚可但收入规模较大的企业,如芯片设计公司、第三代半导体企业等,虽然不具极高技术壁垒,但收入规模弥补其不足。
第五类是传统业务但老板策略灵活的公司,愿意投入资源进行市值管理。
目前港股市场环境下,第一、二、三类企业无需过多市值管理即可获得较好市值表现,而第四、五类企业则需积极采取市值管理手段,否则可能沦为交易量极低、市值极低的仙股。
因此,企业在评估是否适合港股上市时,应首先判断自身是否属于第一、二、三类,若属于第四、五类,则需评估自身策略灵活性。
此前提出一个观点,小市值公司市值与两个因素相关:实控人持股比例越高,市值可能越高;实控人道德下限越低,市值可能越高。原因在于持股比例越高,市值管理成本越低;道德下限越低,市值管理动机越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