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家电在家庭生活中逐渐普及,但部分用户反馈实际体验并不理想。家住重庆九龙坡的小朱每天回家后,需要面对两场“恶战”:一是处理各种语音助手对家电的控制,二是清理扫地机器人身上的污垢。这些看似智能的产品,反而在某些情况下给用户带来额外负担。
从2025年上半年家电企业财报来看,AI空调、智能冰箱、AI扫地机器人成为各大企业竞争的主战场。2025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预计将暴增至9523亿元,技术应用渗透率突破50%。然而,在市场繁荣的背后,不少用户对智能家电的实际体验提出质疑。
一些家电企业在产品中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声称能够实现更智能的交互和个性化服务,但实际使用中,产品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例如,部分智能音箱对复杂语义的理解能力有限,智能冰箱提供的饮食建议不够精准,智能空调的温度调节不够稳定。
智能家电的使用成本较高,也是用户关注的问题之一。以扫地机器人为例,其价格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除了购买成本,耗材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主刷、尘袋、滤网、抹布、边刷、清洁液等配件需要定期更换,按照官方建议的更换周期,每月耗材费用可能超过上百元。
此外,智能家电的操作往往比普通家电复杂。每样家电都有自己配套的App,这些App的界面设计和操作逻辑各不相同,用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和适应。而且,很多智能家电还需要连接Wi-Fi、进行设备配对等一系列繁琐的设置,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连接失败、设备无法控制等问题。
不同品牌的智能家电之间缺乏兼容性,导致用户需要使用多个语音助手和App来控制家中的智能设备。这种碎片化的控制方式,使得用户的操作更加繁琐。一旦出现故障,排查和解决问题的难度也比普通家电大得多。
智能家电的核心是其搭载的智能系统,但目前很多智能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都存在问题。设备掉线、连接中断、控制失灵等情况时有发生。例如,杭州的咪爸家里在2020年就安装了全屋智能,但几年下来,最麻烦的就是给电器以及控制器们换电池,各个房间的温度计、智能门锁和猫眼等设备的电池经常没电,而且电池型号不一,位置分散,换一次电池得花上好几个小时。
不同品牌的智能家电之间还存在相互甩锅的现象。当用户购买了多个品牌的智能家电,试图构建一个全屋智能系统时,就会发现这些设备之间很难协同工作。例如,钱晨家里的美的风扇和小米风扇虽然都是风扇,但一个由天猫精灵掌管,一个听小爱同学调配,互不兼容。
智能家电即使处于待机状态,也会消耗一定的电量。一个普通家庭如果安装了多个智能设备,如智能音箱、智能摄像头、智能开关等,这些设备的待机电量加起来,一个月下来也是一笔可观的费用。
智能家电的发展本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但目前来看,很多智能家电却给用户带来了诸多困扰。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家电企业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同时,行业也需要尽快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加强品牌之间的合作与协同,让智能家电真正实现互联互通。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