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电功能繁杂反致使用负担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家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5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预计将达9523亿元,技术应用渗透率突破50%。但不少用户反映,智能家电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困扰。

家住重庆九龙坡的小朱每次回家都要处理各种智能家电的控制问题。不同品牌家电需要不同的语音助手进行控制,相互之间容易干扰。此外,智能扫地机器人也无法完全自动清理自身污垢。

不少家电企业纷纷宣布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试图在智能家电市场抢占先机。但实际体验下来,很多所谓的大模型智能家电更多是噱头而非实用。例如一些智能音箱接入大模型后,经常“答非所问”,对稍微复杂的指令就无法准确执行。

智能冰箱搭载大模型后,宣传可以根据用户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建议。但用户需要手动录入大量信息,给出的建议却并不精准。在智能空调领域,大模型的应用同样不尽如人意,温度调节不够精准,忽冷忽热的情况时有发生。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是目前大模型技术在家电领域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部分家电企业过于注重营销噱头,在技术研发和产品优化上投入不足,导致产品体验与宣传相差甚远。

智能家电的购买价格往往比普通家电高出不少,后续的使用成本更是让人头疼。以扫地机器人为例,除了购买成本,耗材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些高端扫地机器人的配件价格更是高得离谱。

智能家电的操作往往比普通家电复杂得多。每样家电都有自己配套的App,这些App的界面设计和操作逻辑各不相同。很多智能家电还需要连接Wi-Fi、进行设备配对等一系列繁琐的设置。

佛山的钱晨家里有10多件智能电器,分别来自不同品牌,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智能语音控制系统和App,互不兼容。为了控制这些家电,她的家里布满了各种智能设备,有时候想打开美的的风扇,却不小心喊成了小爱同学,一通折腾下来,还不如直接走到风扇边打开物理开关来得方便。

杭州的咪爸家里在2020年就安装了全屋智能,接入了智能中控系统。几年下来,他发现最麻烦的就是给电器以及控制器们换电池,各个房间的温度计、智能门锁和猫眼等设备的电池经常没电,而且电池型号不一,位置分散。

广东的翘翘家里的扫地机器人也状况百出。有一次,她设置了“边拖边扫”模式,结果机器人扫完一小块区域就自动回到基站清洁一次,如此反复,不仅效率低下,还耗了大量的水,导致她家每月水费多了20多元。

由于目前智能家电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个品牌的产品在互联互通和兼容性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当用户购买了多个品牌的智能家电,试图构建一个全屋智能系统时,就会发现这些设备之间很难协同工作。

钱晨家里的美的风扇和小米风扇,虽然都是风扇,但一个由天猫精灵掌管,一个听小爱同学调配,互不兼容。有一次,她想同时打开这两个风扇,却发现需要分别通过不同的语音助手和App进行操作。

很多智能家电即使处于待机状态,也会消耗一定的电量。一个普通家庭如果安装了多个智能设备,这些设备的待机电量加起来,一个月下来也是一笔可观的费用。

智能家电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提高产品的兼容性和互联互通性。家电企业需要回归产品本质,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实用性。

行业也需要尽快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加强品牌之间的合作与协同,让智能家电真正实现互联互通,为用户打造一个便捷、舒适的智能家居生活环境。否则,智能家电可能会逐渐失去用户的信任和市场的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