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潮汹涌的出海赛道,手电筒行业似乎是一个鲜有人驻足的领域。然而,就是在这样一条小众赛道,有一家企业默默耕耘了十数载。
这便是来自广东的傲雷科技(Olight)。早在2007年,傲雷便在广东中山开起了一家手电筒工厂。彼时,傲雷还没有自己的品牌,出海业务就是代工或者靠经销商。但傲雷也想发展自己的品牌,毕竟有品牌,才有话语权。
于是,2015年傲雷正式开启品牌出海,从零开始搭建品牌独立站。为了顺利度过冷启动期,傲雷海外负责人特意飞到美国做市场调研。团队在线上组建社交媒体宣传矩阵,做EDM营销,为独立站上线预热。功夫不负有心人,傲雷的独立站刚上线几天,便陆续收到了十万美金订单,相当于当时傲雷一些渠道商两年的业绩。
现在,傲雷独立站月均访问量已经达到百万级别,其中直接流量占比过半,来自美国地区的访问量占比近50%,其次是日本、法国、韩国和澳大利亚。这个数据,即使放在大众品类,也很能打。而且除了核心市场,流量分布也很均匀,说明傲雷的品牌触角正广泛伸向世界各地。
当然,独立站只是渠道,要让它发挥作用,核心靠的还是产品和营销。先说产品,傲雷本身就是做手电筒起家,技术实力自然是与日俱进。关键在于傲雷懂得客户需求,客户缺什么,傲雷就生产什么。
比如傲雷有款迷你版手电筒Olight Perun Mini,现在已经更新到第三代,不仅又轻又小,而且亮度强、射距远、续航长、防水防摔、配备磁力夹;还有带蓝色激光的战术枪灯Olight BALDR S BL,装在手枪上,可以在弱光环境下射击;针对部分产品,傲雷还提供刻字服务。虽然这些产品和服务面向的客群相对小众,但由此收获的客户忠诚度往往也会更高。
再说营销,这方面傲雷很有一套。线上渠道,社媒运营已经是常规打法,而傲雷最出众的地方还在于独立站。在客户维系方面,傲雷独立站有“忠诚度计划”和粉丝社区,特别社区里,真有不少活跃粉丝。
在线下,傲雷会定期组织粉丝活动,比如OFAN Day、Osports,最近就举办了2025 OFAN Day,给一批粉丝颁发了“铁粉”“好帮手”等一系列称号。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傲雷还在拉斯维加斯开出首家体验门店,这也是全球首家品牌手电筒体验店。
可以说,在产品和营销组合拳下,傲雷的客户粘性是出类拔萃的。在这样持续深耕细作下,傲雷业绩自然也节节攀升,如今其年销售额已突破12亿元。
傲雷十几年坚持做手电筒,这背后动力除了业绩持续增长,市场规模同样重要。
市场研究机构Mordor Intelligence的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手电筒市场价值估计为75.2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上涨至102.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48%。这其中,北美市场贡献最大份额,亚太市场增速最快。
这样的市场规模和增速虽然比不上一些大众热门品类,但对深耕型卖家来说已经足够。特别在这类小众市场,品牌知名度建立起来,用户忠诚度往往也会随之提升,对品牌来说,这便是天然的竞争优势加持。
也因此,在手电筒市场,除了Olight,也有其他出海品牌稳占一席之地。比如来自广州的出海品牌Nitecore,和Olight同年成立,如今年营收超2000万美元。
同样地,在产品设计方面,Nitecore也是紧贴市场需求,专注户外探险、战术训练等垂直场景,推出头灯、战术手电等细分产品。凭借强劲的创新实力,Nitecore还是全球首个包揽iF、红点、IDEA、G-Mark四大顶级工业设计奖的照明品牌。
在营销方面,Nitecore虽没有Olight做的功夫足,但依靠产品实力、社媒出圈,Nitecore依然收获了不少品牌曝光。SimilarWeb数据显示,Nitecore独立站月均访问量在20万-30万,其中美国地区占比近70%,直流占比近50%。在亚马逊,Nitecore的月搜索量超过4.4万次,不少热销品单月能卖上千件。
可以看到,无论是Olight,还是Nitecore,都靠着自身对市场的理解,在手电筒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虽然现在,要做到这样的规模可能更难,但它们的成功内核值得借鉴:无论进入哪类市场,好的产品始终是致胜关键。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