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人工智能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国务院于8月底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人工智能提升至国家核心战略层面,明确其全面渗透产业、民生、消费、治理、安全等领域的行动目标。
文件提出未来三步走战略:2027年,人工智能将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达70%;2030年,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普及率提升至90%;2035年,我国将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文件对AI融合的六大重点领域作出详细部署:AI+科学技术要探索科研新范式,加速科学创新;AI+产业要求工业、农业、服务业全面应用AI赋能,并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AI+消费将推动人工智能手机、电脑、机器人、智能家居、家电、穿戴等新服务业态发展,重塑社会消费习惯和行为。
此外,文件还对AI+民生福祉、AI+治理、AI+全球合作作出部署,强调未来十年将主动运用AI全面改造社会生产生活。
在此纲领性文件发布后不到一个月,多个重量级产业领域相继出台拥抱人工智能的政策文件。两部门于9月4日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出推动人工智能终端创新应用,突破5G/6G关键器件、芯片、模块技术。9月8日,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0年实现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与应用世界领先。
政策推动下,资本市场已率先掀起AI热潮。9月11日,创业板指数时隔三年重新站上3000点。自6月下旬启动的这波行情中,创业板指区间最大涨幅超过70%。拉动指数的主力是AI权重股,其中新易盛年初至今涨幅达362%,中际旭创257%,天孚通信206%,胜宏科技更实现7倍涨幅。
当前人工智能正从基础大模型走向终端应用,市场潜力巨大。红杉资本最新数据显示,仅人工智能与美国服务业自动化的融合,就蕴含10万亿美元商业机遇。若与我国制造业、服务业、消费等全面融合,市场空间或将达数十万亿美元。
面对这一历史性变革,普通民众需主动调整思维模式,积极拥抱AI。在工作层面,应学会使用AI工具提升效率;在资产配置方面,可择机配置优质AI相关资产;在教育层面,应加强下一代AI认知教育。这既是挑战,更是时代赋予每个普通人的重大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