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校友创立微远生物,AI驱动合成生物学闯入千亿赛道

杭州微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由熔拓资本领投,道彤投资跟投。

微远生物成立于2023年1月,致力于通过AI驱动酶的智能化设计与功能优化,全面提升生物制造的效率与精度。

创始人吴彦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曾在睿智化学、和黄医药、皓元医药等企业任职,积累了药物研发与产业化经验。

2014年,吴彦创立励德生物,专注原料药外包服务,后推动公司与天台药业战略重组,实现高价值退出。

2023年初,吴彦创立微远生物,聚焦手性化合物和天然产物提取等绿色生物制造产品。目前,公司多项创新产品已迅速落地,展现出强大的技术转化与决策执行力。

过去两年,微远生物已完成4轮融资,营收也从几十万元增长至几千万元。

国家将合成生物学列为战略前沿领域,通过“十四五”等规划明确支持研发与产业化;中国凭借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雄厚的化工基础,以及在AI、基因编辑等关键技术的深厚积累,为合成生物学的中试放大、规模化和多学科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

中国享有显著的“工程师红利”,每年培养大量生物工程、化学工程、计算生物学等专业的高质量人才,为行业提供了持续且具备成本优势的智力资源。

中国文化传统中对天然产物、中药和发酵食品具有深厚认知基础,大众与市场对生物来源产品接受度较高,为合成生物学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场景与文化认同。

另一方面,中国在风电、光伏、电力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能源优势,也为生物制造这一能源敏感型产业提供了稳定且低成本的能源保障。

根据麦肯锡预测,2025年全球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产值将达1000亿美元,未来生物制造未来的市场体量可能会是芯片产业的三倍。

微远生物正在推动的是从“生物制造”到“生物智造”的产业升级:公司以AI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智能算法理性设计酶蛋白、自动化平台实现高通量进化迭代,构建“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的干湿实验闭环,全面提升生物体系的生产效率与精准度。

公司重点推进两大智慧产品方向:手性化合物的立体选择性生物智造,以及天然产物的酶促绿色提取与转化,致力于打造数据驱动、持续进化、可复用的生物智造新范式。

例如,以前吃的消炎药叫氧氟沙星,现在叫左氧氟沙星。这本质上是因为很多分子存在“左手”和“右手”两种结构,它们像一对镜像,但生理活性完全不同。

可能“左手”是有效的,而“右手”不仅无效,甚至可能是有毒有害的。早期技术不发达,只能混着一起吃下去。现在技术进步了,药品名前会特意标注“左”或“右”,代表它是单一构型的纯净物。

微远生物聚焦于高价值手性化合物的生物制造,通过酶催化不对称合成及细胞工厂定向构建等关键技术,高效、绿色地制备单一构型的光学纯产品。

该类产品在手性药物、高端制剂、农药及兽药中间体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

另一方面,公司致力于天然产物的绿色生物提取与转化,依托酶工程、微生物发酵等现代生物技术,实现对人参、灵芝等药用植物中活性成分的高效、定向提取。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创新中药、高附加值保健食品及功能性化妆品原料三大领域。

行业真正迎来结构性变革的节点将在2030年前后,生物制造将从实验室和个别领域,全面融入传统产业的核心环节。

在食品领域,现在高端婴幼儿奶粉里都会添加“人乳寡糖”(HMO),它是母乳和牛奶营养价值的关键区别。

现在它还很贵,只能少量添加。但未来通过生物制造,它的成本可能会低到和白糖差不多。

届时,不仅仅是奶粉,普通饮料、功能性食品都可能普遍具备类似母乳的高品质营养特性,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营养摄入模式。

药品领域更是如此。名贵中药如天然牛黄、麝香,或源自濒危动植物的有效成分,未来不再依赖稀缺自然资源。

借助合成生物学,可以构建微生物细胞工厂,通过定向发酵实现规模化生产。这不仅大幅降低成本、杜绝伦理争议,更可保证成分纯净与批次稳定,真正实现“绿色制药”。

生物制造、可控核聚变与高端人工智能,是构建未来人类社会的三大基石技术:生物制造实现物质的可持续创造,核聚变提供无限能源,AI则提供认知与操作能力。

三者协同之下,人类将突破资源、能量与劳动力的根本限制。据麦肯锡预测,未来全球60%的物质生产与80%的药品生产,都有望通过生物制造完成。

这是一次文明形态的演进,而人类正站在它的起点。

生物制造核心是需要一个高效的“生物芯片”——也就是酶。

希望酶的产量更高、效果更好,同时要剔除掉其他无用甚至有害的干扰。这个过程极其复杂,天然存在的20种氨基酸就像20个不同的密码,靠人工去设计、去“撞运气”是非常困难的。

微远生物构建“品种逾千、广谱通用”的先导酶库,为纷繁复杂的酶世界建立标准化、索引化的“百科全书”,这将极大改变目前酶发现和优化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的现状。

团队不仅提供单一的酶产品,而是提供一系列高性能、模块化的生物元器件,这种思路超越了传统的单一产品开发模式,转向了平台化、生态化的发展路径。

通过酶库的建设,当任何一个新需求出现时,例如需要催化一种新型手性化合物,能将新酶发现与应用的周期从传统的数月缩短至7天以内,效率提升百倍,成本降至1/10。

目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成果:一是融资,成功拿了四轮融资;第二是团队,打造了一支80人的精英团队;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产品和市场。

管线里大约有10款产品进入了生产阶段,其中四五款具备单品过亿的潜力,并且已经和一些大型上市企业或国企签订了过亿的框架性采购协议。

营收从2023年成立时的几十万,增长到去年的几百万,再到今年的几千万,明年预计将初步实现盈利。

大部分产品的成本相比市场都降低了30%至50%,甚至有两三款产品,实现了超过90%的成本削减,这在细分领域是革命性的改变。

接下来,公司即将启动“微远2.0”规划,核心是构建智能化生物制造平台,深度融合AI、生物技术与工程科学,实现从单点创新到系统能力的跨越。

重点部署自主AI算力与算法体系,强化底层技术自主化,减少对国外软件与核心设备的依赖,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风险。

同时,公司将大力推进“固定化与连续流”生物反应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突破传统批次工艺在效率和稳定性上的瓶颈,打造AI驱动、连续生产、数据闭环的下一代生物制造平台。

中国在合成生物学最大的优势有三个:国家政策支持、工程师红利和独特的文化优势。

挑战在于无论是国家还是投资界,对合成生物学的理解还相对粗浅。很多公司因为过于追求“一步到位”的纯生物解决方案,导致第一轮的投资产出并不那么理想。

微远的核心优势并非依赖单一技术节点,而是来自于全链条的深度整合能力——从 computational 到 experimental,从设计到验证,构建了端到端的技术闭环。

这条链始于前端的AI驱动设计:通过算法模拟和理性预测,完成酶蛋白的智能设计与功能优化;延伸至中端的合成生物学核心环节,包括酶的定向进化、基因编辑工具的应用及微生物细胞工厂的构建与调控;最终落实于后端的生物催化反应优化、化学合成衔接、精细化分离纯化,并贯穿至严格的功效评价与真实世界验证。

公司不仅打通了“AI设计-生物实现-工艺放大-产品应用”的全流程,更关键的是实现了数据与知识在这条链中的持续反馈与迭代。

虽然暂时是一家B2B的公司,但公司始终坚信靠近终端、靠近消费者,才最有价值。

在适当的时候,一定会向C端去走,尤其看好那些有明确健康效益的“新资源食品”领域。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梦想:希望为中药与西药的真正融合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对于那些怀揣梦想、想要进入生物科技行业的年轻人,创业要慎重,要想清楚你的目的。

如果只是因为工作干不好,想找个出口,那这是最糟糕的起点。但如果是为磨练自己,那非常赞同。

切入点一定要小,不要一上来就想着开个大餐馆,借上百万去豪华装修。

千万不要单打独斗,要找到合伙人,并且要学会用好比自己更厉害的人。

一家公司的上限,不是创业者自己,而是所能吸引和容纳的最优秀的人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