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阿里旗下高德地图发布一项名为“高德扫街榜”的新业务,该榜单依据用户导航、搜索、到店、收藏等行为进行评分,并引入芝麻信用加权机制,突出“真实”特性,同时承诺“永不商业化”。
目前该榜单引发网友两极评价。支持者认为其基于用户真实行为,避免刷单造假,且地图导航寻找餐饮场所的方式更便捷;反对者则质疑其能否真正杜绝刷单行为,并指出榜单存在数据覆盖不全、小商户难以入围、导航数据无法准确反映口味质量等问题。
高德作为导航工具,月活用户超8亿,具备出行数据优势,但在UGC内容和交易数据方面存在天然短板。相比大众点评积累22年的用户评价内容、商家资源及团购、外卖等完整生态,高德点评在用户决策支撑方面仍显单薄。
“高德扫街榜”被定位为阿里的S级高优先级项目,与淘宝闪购同级。该项目标志着阿里到店业务经历口碑网、淘点点、口碑平台等多个阶段后,最终由高德接棒。
口碑网曾是阿里早期布局本地生活的主力,2015年获得阿里与蚂蚁金服60亿投资后重启,但因O2O市场格局已定,未能实现突破。2023年,口碑到店业务并入高德,口碑品牌彻底退出市场。
阿里本地生活战略始终围绕电商与支付业务展开。早期收购UC浏览器、优酷土豆,2015年重启口碑网,均以服务整体生态为目标。当前淘宝闪购、高德扫街榜的投入,同样出于应对电商流量竞争和支付线下拓展的需要。
据高盛研报显示,淘天第二季度GMV增速约5%,显著低于拼多多、抖音电商、快手等平台的双位数增长,这可能是阿里近期加大对本地生活投入的重要原因。
高德地图具备流量优势,仅次于淘宝与支付宝,且具备目的地消费属性,成为阿里到店业务的理想载体。淘宝、支付宝缺乏到店场景心智,饿了么无到店流量,使得高德成为唯一可行选项。
高德自身商业化能力长期受限于工具属性,尽管月活超8亿,但长期亏损,每年亏损额约10-20亿。直到2024年2月才首次实现盈利,主要来源于广告与聚合网约车收入。
高德地图曾在2014年全面退出O2O市场,时任高德移动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俞永福曾表示“坚决不成为团购导航”,强调不应为小众需求干扰主流用户体验。但现实压力使高德最终不得不承担本地生活“到店”重任,以维持在阿里生态中的战略地位。
回顾历史,2020年高德曾发布“高德指南”,基于用户三年内的出行导航与搜索热度生成榜单,强调“真实”与“少套路”,如今的“扫街榜”延续了类似逻辑,标志着高德在本地生活领域策略的延续与深化。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