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硬件正成为大厂高管离职创业的热门赛道,资本加速涌入。据IT桔子数据,2024年共有13位前大厂高管创业,其中5位聚焦AI硬件。2025年上半年,具身智能与AI硬件投融资达114起,融资总额超145亿元,远超2024年全年的92起和98亿元。仅2025年5月,AI硬件融资占比即超当月总额一半。
一村资本淞灵投资团队观察显示,其所投AI硬件项目创始人中,近70%来自追觅、大疆、小米等国内硬件大厂。光帆科技由小米早期员工董红光创办,三个月内完成1.3亿元人民币融资,投后估值超5亿元,创始团队涵盖小米、华为、字节、阿里、腾讯等企业高P人才。Looki在半年内完成三轮融资,总额逾千万美元,创始人孙洋曾任美团智能硬件负责人、Momenta高级研发总监,并为Google Assistant创始成员。
阿尔法公社合伙人刘罡指出,2025年大厂高P创始人首轮融资估值较2024年普遍溢价2-3倍。去年类似背景创业者首轮融资约150万美元,估值不足1000万美元;今年同等条件融资额已达近300万美元。云启资本数据显示,大厂高P背景项目首轮融资估值多落在1500–5000万美元区间。小米前副总裁马骥新项目传闻首轮融资估值接近1亿美元,若属实则相较往年同类背景项目估值提升可达5倍。
五源资本合伙人孟醒提醒,部分大厂创始人会以高估值“试水”市场,若无人接盘则项目可能消失,导致外界仅见成功案例而低估失败率。刘罡表示,1亿美元以内估值常非基于财务模型,而是对未来确定性的预期,即“情绪估值”。蓝驰创投VP郭晓菲称,早期阶段无产品数据,投资更依赖对人的判断。
有投资人强调,消费电子最终依赖出货量,早期PMF(产品市场匹配)判断至关重要。参照影石上市回报分析,VC青睐的中间轮次回报反而平平,Pre-IPO阶段通过S交易可获更高收益,表明错过早期未必错失机会。硬件公司成长周期长,开模需18-24个月,资金消耗大,郭晓菲认为充足融资构成“安全垫”,支持团队经历两到三次试错。
投资人普遍看重创始人是否具备大规模量产经验。郭晓菲投资的Havivi创始人李勇曾操盘天猫精灵销量从0至三千万台,产品上线不到一年实现出货20万台。产品经理背景受青睐,因国内供应链成熟,硬件易同质化,软件能力与用户洞察成关键差异点。
拓竹科技创始团队几乎全部来自大疆核心部门,陶冶曾任消费级无人机事业部负责人,现被视为“下一个大疆”潜在竞争者。相较“科学家创业”在工程落地与团队管理上的短板,大厂高P更擅长将需求转化为消费者可接受的产品。Plaud虽创始人许高无大厂背景,但凭借精准产品定义于2023年海外上市后登顶亚马逊榜单,年出货近70万台,成为高ROI案例。
孟醒将管理者分为四类:A类为顶尖技术专家兼具方向感;B类为技术远见强的管理者;C类为能排序优先级的判断型管理者;D类为擅长营造氛围的管理者。大厂中C、D类居多,但早期创业更需A、B类人才。他通过“如何开会”等细节评估创始人实际管理深度。
刘罡认为,AI硬件是AI连接物理世界的“触手”,未来将演进为“单点硬件→智能体→具身智能平台”。据调研,具身智能市场(Embodied AI)2030年规模预计达23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9%。每个AI硬件可成为数据端点,形成数据飞轮,因此投资本质是布局未来智能基础设施。
全球范围内,AI硬件融资热潮主要集中在中国。2025年初至今,美国超1亿美元融资的24家AI初创中,仅EnCharge AI涉及芯片。刘罡指出,中国具备三重优势:深圳等地的完整制造生态、庞大的应用市场、以及国家将具身AI列为战略重点带来的政策确定性。Insta360成功上市也为软硬结合模式提供退出参照。
郭晓菲认为,真正爆款应实现年销量50万台以上,Meta Ray-Ban眼镜、讯飞耳机及Plaud已达标,但新供给仍不足。当前许多项目仍在等待产品落地。AI硬件还面临挑战:大模型在情绪交互上难达真人水平,Token持续消耗推高成本,且国内用户对软件订阅模式接受度低。
刘罡强调,当前AI硬件如同2008年的iPhone,处于从单点突破迈向生态构建的初期阶段,技术、市场与周期均需长期投入,距离成熟仍有较长路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