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深陷预制菜风波,IPO压力加剧品牌危机

西贝餐饮集团近期因预制菜争议陷入舆论漩涡,创始人贾国龙应对失当进一步加剧品牌信任危机,而其2026年IPO目标也因此蒙上阴影。

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质疑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引发广泛讨论。贾国龙迅速否认并扬言起诉,随后开放全国门店后厨接受公众监督。然而,媒体在直播中拍摄到袋装鸡汤、冷冻鱼及保质期长达两年的西蓝花,进一步引发消费者对食品来源和加工方式的质疑。

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宣布将儿童餐、烤羊肉串、手撕椒麻鸡等核心菜品从中央厨房预加工改为门店现场制作。该声明曾被短暂删除后重新发布,文中称:“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全文未提及罗永浩,也未作出明确道歉,引发后者继续追问,舆论风波持续发酵。

有市场人士指出,西贝在此次事件中的应对,暴露出企业在公关机制和危机管理方面的短板。而更深层的问题则来自资本层面:西贝原计划2026年完成IPO,品牌受损可能直接影响业绩表现,进而动摇上市根基。

早在2023年初,贾国龙就在公开信中表示,西贝将在2026年实现高质量IPO,目标为千亿市值上市公司。为达成这一目标,西贝近年来积极推进资本化进程,斥资在内蒙古建设国内餐饮企业中规模最大的单体中央厨房,并调整股权结构,引入专业投资机构。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老乡鸡已于2025年7月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45.28亿元增至62.88亿元,利润从2.52亿元增至4.09亿元,市场份额位列中国中式快餐第一。而绿茶餐厅、小菜园等品牌也已实现港股上市,通过中央厨房实现规模化复制和稳定出品,获得资本市场认可。

反观西贝,虽拥有一定体量,却仍未进入IPO申报阶段。2024年9月,贾国龙重新担任CEO,亲自带队冲刺上市。然而在面对罗永浩的质疑时,其一系列应对失误反而加剧了企业风险。

部分参观人员无健康证进入操作区、涉嫌侵犯隐私的“罗永浩套餐”等事件,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及企业合规性的担忧。有律师指出,创始人的公开介入可能导致企业核心问题被监管机构关注,从而陷入自证清白的复杂流程。

舆论影响已开始显现。据贾国龙透露,9月10日至12日,西贝全国门店营业额连续下滑,分别减少100万元至300万元不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发现,多地门店客流明显下降。

若营收与利润持续承压,西贝可能在IPO申报材料中出现“业绩不利变化”记录,进而影响上市节奏。此外,企业可能触发此前与投资机构签订的对赌条款,被迫以股份或现金补偿投资人。

战略层面的反复调整也加剧了企业的不确定性。自2015年以来,西贝每年都在孵化新品牌,包括燕麦工坊、麦香村、超级肉夹馍、功夫菜、中国堡等多个项目,但均未取得成功。财经作者李翔指出,十年间西贝在快餐赛道投入超5亿元,却始终未能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频繁的品牌定位变更也让西贝失去战略聚焦。从“莜面村”到“西北菜”、“烹羊专家”、“儿童餐餐厅”、“家庭欢乐餐厅”,企业定位多次摇摆,未能形成稳定的品牌认知。

同时,西贝在品牌营销上的巨额投入也未能转化为持续增长动力。仅2020年,广告支出就高达2亿元。长期与华与华、特劳特等咨询公司合作,在分众传媒、机场广告等渠道密集投放,进一步推高成本。

高昂的营销费用最终转嫁至消费者,加剧了公众对“西贝太贵”的印象。罗永浩在直播中指出,西贝不仅售卖预制菜,还是所有预制菜餐厅中最贵的。例如古法戗面馒头售价21元,高于“黑珍珠一钻”餐厅的包子价格。

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尤为突出。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7月,北京餐饮收入同比下降3.6%;同期上海餐费收入下降2.9%。一线城市餐饮业面临成本上升和消费意愿下降的双重压力。

西贝人均消费超过100元,进一步放大了“双杀”效应。有业内人士透露,其定价机制受原材料和复杂管理架构双重影响,门店层层加价后,总部再抽取5%至10%管理费,最终导致价格虚高而利润微薄。

贾国龙承认,西贝的营收下滑自2024年年初开始加剧,原计划增长10%,实际却下降10%。曾经依靠中产消费群体支撑的高定价策略,在当前消费环境下已难以维系。

资本倒逼、增长乏力、消费低迷,叠加此次舆论危机,西贝正面临严峻考验。贾国龙的“急”,不仅是对IPO窗口期的焦虑,更是对企业生存状态的直接反应。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