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推新品牌“娃小宗”意在掌控娃哈哈

娃哈哈的遗产大战久拖未决,宗馥莉似乎不再等待。她有意启用新品牌“娃小宗”,似有取代娃哈哈之意。杭州娃哈哈宏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自创始人宗庆后离世后,公司一直在处理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为维护“娃哈哈”品牌使用的合规性,公司决定从2026年新的销售年起,更换使用新品牌“娃小宗”,由宗馥莉100%实控的宏胜集团负责运营。

有业内人士分析,此举是为应对之前的商标转让遇阻问题,宗馥莉不得不选择曲线突围。但新建品牌绕开纠葛、重新掌握主动权,在现实中异常凶险。娃哈哈多年积累的国民认知,未必会成为“娃小宗”的助力,反而可能成为消费者接受新品牌的最大阻力。

自2024年2月宗庆后离世以来,宗馥莉着手将“娃哈哈系”部分资产与业务转移至“宏胜系”旗下,并大规模更换管理层,将关键岗位替换为宏胜系人马。宗馥莉在娃哈哈集团持股29.4%,为第二大股东;在宏胜饮料集团则通过恒枫贸易100%持股,拥有完全掌控权。“宏胜系”在股权上与娃哈哈集团无关联。

这种做法激起了内部势力不满。2024年7月,宗馥莉因匿名举报信辞职,四天后复职;9月,大量娃哈哈员工起诉集团,指控其将资源转移至个人资产。近期多家原属娃哈哈的子公司发生股权变更,背后可见杜建英的身影。她是被曝与宗庆后有三个海外子女的“影子夫人”。

宗馥莉真正难以跨越的障碍是娃哈哈商标。娃哈哈食品公司虽长期使用并授权“娃哈哈”系列商标,但1996年拟将商标转让至该公司的协议未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2007年仲裁裁定原转让协议终止,致使商标权归属不清。娃哈哈食品至今未持有任何娃哈哈商标。

2025年1月,宗馥莉试图将387件娃哈哈商标从娃哈哈集团转移至娃哈哈食品,但因涉嫌国有资产流失遭舆论质疑,转让被叫停。为推动合规经营与权力收拢,宗馥莉或早有准备。2025年2月,宏胜系企业注册了“娃小宗”“宗小哈”“娃小哈”等多个商标,涉及啤酒饮料、食品等类别。5月,娃哈哈公开表示不排除推出全新自有品牌。

按娃哈哈集团规定,商标使用需全体股东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单独启用。若无法达成一致,“娃哈哈”商标可能被雪藏。业内认为,宗馥莉此举或是借“娃小宗”证明自身能力,给其他股东施压,以放弃娃哈哈国民度为代价换取控制权。

“娃小宗”面临多重挑战。业内资深人士指出,“娃小宗”与娃哈哈商标及定位相似,其他股东可能以“攀附商誉”为由提起侵权诉讼。经销商普遍拒绝配合推广,称娃哈哈销量仅为去年同期80%,毛利润约10%,净利仅2%-3%,无力承担新品牌市场教育成本。

宗馥莉主导的渠道改革加剧矛盾:2025年起清退年销售额低于300万元的经销商,经销商大会仅允许千万元以上级别参会,部分地区新合同要求年度增长50%-200%,未达标者取消资格。同期“宏胜系”作为战略合作伙伴获额外返利,导致部分经销商陷入纠纷或主动解约。一位合作20年的经销商称,99%的娃哈哈经销商不会代理“娃小宗”。

经销渠道是娃哈哈市场拓展的关键支撑,若“娃小宗”得不到支持,销售将受阻。瓶装饮料市场接近饱和背景下,若无娃哈哈光环加持,宗馥莉能否打造第二个娃哈哈存疑。

经营数据显示,宗馥莉具备较强盈利能力。2021年宏胜集团营收104.21亿元,约为娃哈哈集团当年营收的1/5。2024年娃哈哈营收回升至700亿元区间,较上年增加约200亿元,涨幅约40%。此前娃哈哈营收曾在2013年达峰值780亿元,2020年跌至440亿元,2023年恢复至500亿元。

业绩回升部分得益于宗馥莉推行的薪酬与渠道改革,但更大原因是宗庆后去世引发的全国抢购潮。娃哈哈瓶装水市场份额从2024年2月的4.17%升至5月的20.04%。宏胜集团高业绩亦依赖娃哈哈支持:截至宗庆后去世前,宏胜承接娃哈哈1/3产品生产,多为高利润率品类,并优先获得生产保障与资源倾斜。

“娃小宗”首款产品为“凝香乌龙”无糖茶,包装偏新中式,瞄准年轻群体。但社媒讨论中,62%用户认为“不如直接买东方树叶”“像山寨版娃哈哈”。品牌策略专家认为前景渺茫,因连娃哈哈近年推出的新品也少有成功。目前该产品尚未出现在销售终端。

这并非宗馥莉首次尝试新品牌。2016年推出的KELLYONE主打新消费生活方式,涵盖果蔬汁、气泡水等品类。但截至2018年底未公开销量数据,微信渠道成品果汁从30种减至4种,现其抖音、淘宝旗舰店已无产品售卖。2018年推出的“营养快线眼影盘”半小时销量不足1000件,远低于预期。

要让“娃小宗”成为突破僵局的利剑,宗馥莉仍需经历漫长磨砺。然而,她的容错空间正越来越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