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预制菜羞耻”背后的信任危机与破局

西贝“预制菜”风波持续发酵,引发行业连锁反应。9月17日晚,“绿茶餐厅拆掉现做招牌”登上微博热搜。深圳南山一家绿茶餐厅已撤下门店外“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的广告语,外卖餐具上的相同字样也被黑色涂料覆盖。

此举被认为旨在规避因宣传与实际不符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公开信息显示,绿茶餐厅与205家第三方食材加工公司合作,大部分食材制备过程外包,门店仅进行简单操作,其运营模式与“现点现做”宣称存在本质矛盾。

类似情况并非个例。海底捞近期在多款儿童套餐中标注“部分预加工”,强调透明化。河南某县原“预制菜园区”更名为“绿色食品创新示范产业园区”,当地官员称企业生产的是“半成品菜”,意在回避“预制菜”标签。

从餐厅到产业园区,对“预制菜”一词的回避反映出行业普遍存在的恐惧与羞耻心理。无论是早前餐饮品牌极力撇清“预制”关联,还是当前园区更名行为,均暴露企业在面对“预制菜”概念时的底气不足。

“预制菜羞耻”的根源在于行业标准缺失导致的信任危机与认知割裂。目前预制菜缺乏统一的定义、生产规范和标识要求,其口感、营养、添加剂使用及新鲜度难以客观衡量,消费者普遍将“预制”与“不健康”“劣质”挂钩。

这种负面认知使依赖预制菜的企业陷入两难:既要通过预制提升效率、控制成本,又担心被贴上“科技与狠活”标签而流失顾客。标准缺失加剧了信息不对称,企业无法自证品质,消费者则陷入“所食为何”的焦虑。

建立透明、强制性的标准体系是重建信任的关键。同时,餐饮企业需主动消除对“预制菜”的羞耻感。若企业自身视其为禁忌,便难以化解公众疑虑。

“预制菜”本是现代餐饮发展的必然产物,为满足连锁化、标准化需求,突破“现炒”产能限制,预制模式具有产业合理性。

消除羞耻感的核心在于坦诚。企业掌握食材加工、安全标准、预制与现做差异等关键信息,消费者怀疑源于对未知的不安。只有企业主动打破信息壁垒,停止“藏躲”,才能缓解误解。

已有企业开始行动。老乡鸡自2024年起对菜品分级公示:绿色标识为现做,黄色为半预制,红色为复热预制,将选择权交予消费者。该做法以透明化打破信息差,减少认知偏差。

除操作透明外,概念引导亦至关重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李后强教授建议将“预制菜”更名为“预制食材”,认为此举不仅是术语修正,更是对产业本质的重新定位,有助于缓解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凸显其作为现代农业与食品工业融合成果的价值。

预制菜并非食品安全对立面,餐饮核心应是“安心”而非“现做”噱头。灶台烟火气值得珍视,工厂标准化同样应获信任。当企业敢于正视、主动透明,社会理性看待“预制食材”,“预制”将不再是一个需要隐藏的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