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即将迈入5万亿GDP城市行列

随着“十四五”规划收官渐近,北京经济总量即将突破5万亿元大关。在近日召开的“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秀玲透露了这一信息。

这一里程碑式跨越,使得北京紧随上海,成为全国第二个跻身“5万亿俱乐部”的城市,进一步重塑中国城市竞争格局,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4年北京GDP达49843.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5.2%,距5万亿元仅一步之遥;2025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29.2亿元,同比增长5.5%(不变价),为全年突破5万亿奠定坚实基础。

过去五年,北京经济增量约1.4万亿元,相当于新增一个海淀区的经济总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碳排放等指标均处全国最优水平,能源利用效率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优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是核心动力。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北京第一大支柱产业,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每年至少跨越一个千亿级台阶。目前北京已形成3个万亿级和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24年医药健康产业整体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成为全国首个跨过该门槛的城市。

数字经济方面,北京聚集百度、字节跳动、小米等龙头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与创新生态。2025年一季度,信息软件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24.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近四成,成为首都经济“第一引擎”。

金融业资产规模超220万亿元,约占全国一半。2024年金融业增加值8154.2亿元,同比增长7.6%,创近五年新高;2025年一季度增长8%,占GDP比重17.9%,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4个百分点。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兴领域不断突破,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持续推进。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每天新增300多家科技企业。人工智能企业超2400家,占全国近半;2024年备案上线大模型105款,居全国首位;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量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成果显著。

消费活力持续释放,潮玩、赛事、演唱会等带动内需。2024年举办大型活动近2000场,平均每日5场;前四年服务消费额年均增长超7.5%。预计2025年市场总消费将超3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万亿元。

北京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导向,推动区域协同共进。十年来实现从“北京发展”向“首都发展”、“单一城市发展”向“京津冀协同发展”、“聚集资源求增长”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的转变。

城乡建设用地累计减量150平方公里,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为高端产业腾出空间,也为津冀承接转移创造条件。“三校一院”项目已在雄安新区全部开学开诊,超4000家北京来源企业在雄安落地。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市级机关搬迁基本完成,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与中心城区服务无缝对接,企业总部加速向副中心集聚。

“北京研发、津冀生产制造”模式日趋成熟。“十四五”以来,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308.7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近两倍。汽车产业领域,北京研发成果向津冀生产基地转移,实现技术提升与成本降低双赢。

交通一体化加速推进,厂通路通车后跨界连通道路达11条。轨道交通平谷线加快建设,建成后燕郊至城市副中心仅需9分钟,至CBD仅需32分钟,助力一小时交通圈形成。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京津冀共建医联体115个,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超1300家。河北居民可在家门口享受北京优质医疗资源。“河北福嫂”进京入津占比达北京家政市场38.4%,有效缓解供需矛盾。

当前中国内地已有27个万亿GDP城市,未来有望增至30个。5万亿级的京沪构成第一梯队,4万亿级的深圳、广州、重庆为第二梯队,2万亿级的苏州、成都、杭州、武汉等为第三梯队,前十强城市均已站上2万亿新起点。

2024年重庆以32193.15亿元GDP超越广州升至第四,新能源汽车产量95.32万辆、增长90.5%,互联网产业爆发式增长是关键支撑。长三角表现强劲,苏州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7万亿元,增速达6%。江苏拥有苏州、南京等5座万亿城市,为全国最密集省份之一。

2024年唐山突破万亿元,成为第27个万亿城市,依托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温州、徐州、大连等城市有望于2025年迈入万亿行列。

展望未来,城市竞争将从“总量比拼”转向“质量较量”,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吸引力、区域协同成为核心竞争力。京沪实践为其他城市提供示范,多中心、网络化城市体系加速形成,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