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合并,10月1日至10月8日放假八天,假期旅游热度高涨。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反映,购买机票后在线值机时发现大量座位显示为“锁定”状态,可供免费选择的座位十分有限。
许多用户指出,航班中靠前、靠窗及过道等受欢迎座位大多被锁定,无法直接选取。航空公司客服回应称,此类座位属于“增值产品”或“增值服务”,需扣除积分方可解锁,所需积分依座位位置而定,具体以页面信息为准。
目前,国内航空公司普遍推出预选座位类增值服务。国际航班多采用直接付费方式,国内航班则常以里程积分兑换。有乘客反映,在飞往乌鲁木齐的航班上,解锁一个座位需支付1600至3100积分不等,金额随座位位置浮动。但航空公司普遍未公开“锁座”的具体规则与比例。
“付费选座”最早源于国外航空公司,尤其在低成本航空中常见,通过选座费、行李费等附加项目弥补低价机票带来的收入损失。约自2015年起,国内航司开始在国内航线推行类似服务。早期锁座主要出于安全考虑,后逐渐演变为增值业务。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若为保障航空安全或特殊群体需求而锁座可理解,但若为增加收入而大量锁定座位,则可能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专家认为,“付费选座”还可能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损害旅客的知情权与自主选择权;同时也可能违反《价格法》,变相在机票外收取额外费用。当超过一半甚至达七八成座位被锁定时,机制显失公平。
专家建议,航空公司应明确锁座比例和范围,确保“付费选座”规则公开透明,合理设置免费与付费座位,兼顾不同旅客需求。
2016年,北京市发改委曾因“自立收费项目”对中国联合航空的“选座收费”行为作出处罚,认定其违反《价格法》。但此后类似行为鲜见被罚。
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依据法律法规及民航管理规定,对“付费选座”模式及时研判。如存在违法违规或损害消费者权益情形,应责令整改,保障旅客享有公平、透明的民航消费环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