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自称星巴克员工的网友在社交平台反映,因门店中秋月饼销售任务压力大,出现自掏腰包购买情况。一位湖南的大学生兼职称垫资近3000元购买15盒月饼,导致生活费紧张。星巴克中国回应称正在核实,并强调不允许垫款自购行为。
据《2024年餐饮连锁企业中秋营销调研报告》,67%的连锁餐饮企业存在员工月饼销售指标,星巴克等咖啡品牌完成压力居前。2023年中秋节前夕,社交媒体曝光某门店群聊截图显示,店长要求“每人15盒,完不成的话……大家都懂的”。
2024年,星巴克推出流金月饼礼盒(358元/盒)和圆满月饼礼盒(468元/盒)。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其复购率仅为23%,远低于传统品牌的45%,但毛利率高达65%,是普通咖啡产品的近两倍。内部人士透露,销售从8月下旬开始,目标层层分解至员工,虽称“鼓励性”,实则常成硬性指标。
北京某劳动法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明表示,若强制员工购买且金额过高,可能涉嫌变相扣薪,违反《劳动法》。他建议建立合理激励机制,保障员工拒绝不合理要求的权利。
月饼销售困境折射星巴克中国经营压力。2024年其在华营收首次下滑,同店销售额与客单价下降。面对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竞争,星巴克价格劣势明显:中杯拿铁售价31-35元,瑞幸同类产品15-25元,便利店咖啡低至5-15元。CBNData报告显示,67%消费者因价格改变品牌选择,较2022年上升23个百分点。
产品创新滞后亦影响竞争力。瑞幸凭借“生椰拿铁”等爆款吸引年轻人,而42%的18-30岁消费者认为星巴克产品新颖度不足。门店扩张放缓,“第三空间”理念在后疫情时代吸引力减弱。中信建投指出,季节性商品毛利率达60%-70%,高于饮品的40%-50%,对单店营收贡献约5%-8%,成为主业增长乏力下的重要补充。
星巴克困境是行业“中秋魔咒”的缩影。各大商超、会员店均大力推广月饼礼盒,但销售焦虑普遍存在。某超市采购称备货200万元,一半未售出。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全国月饼产量约42万吨,产值218亿元,但结构性问题突出。
价格虚高普遍。某五星级酒店4枚装礼盒售价数百元,成本不超过总价20%。有厂家称“包装比月饼贵”。需求持续萎缩,天猫数据显示月饼搜索量三年下降34%。智研咨询调研显示,主动购买者仅27%,较2019年下降14个百分点,35岁以下群体购买意愿最低,仅15%。
传统送礼文化弱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数据显示,2024年中秋期间违规收送月饼案件较2019年下降78%。某火锅连锁员工称推月饼因“怕被比下去”,尽管关联度低。美团报告显示,73%连锁餐饮推出月饼,平均完成率仅52%。
消费降级加剧困境。2024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放缓至4.9%。国企白领李女士称公司减少月饼发放。慧聪网数据显示企业采购额同比下降23%,均价从186元降至142元。
年轻消费者更重实用。95后小张称月饼“又甜又腻,浪费”,偏好茶叶或水果。京东数据显示传统礼盒销量下降18%,螃蟹、茶叶、坚果销量分别上涨35%、28%、42%。500元以上礼盒销量较2019年下降67%,100-200元亲民款销量上涨15%。
山姆会员店尝试限量稀缺营销,但仍难达预期。稻香村、广州酒家等品牌涌入加剧竞争。业内人士指出,企业需从增量转向存量竞争,在产品创新、营销策略与成本控制上下功夫。
月饼市场需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国际品牌如星巴克面临更大挑战:既要本土化又要保持特色,兼顾需求与成本。当前模式不应建立在员工“自我牺牲”之上,而应基于真实市场需求与消费者价值。无论包装与概念如何更新,月饼的本质仍是月饼。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