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大家公布的订单数(统计),都有1亿了。我们没有参与这个‘通货膨胀’。现在车企晒订单已经变得偏营销,不利于产销的匹配,容易‘自己给自己挖坑’。”日前,蔚来董事长李斌在“2025蔚来日(NIO Day)”上的这番表态,直指当前汽车行业普遍存在的“订单注水”现象。
近年来,新车发布后公布“订单捷报”已成为行业常态。从“1小时破万”“72小时破10万”,到订单量以分秒计,各类数据层出不穷,营造出新车款款皆爆款的表象。即便价格高达数十万元的汽车,消费者也能在未见实车的情况下下单,市场似乎进入“秒光时代”。然而,现实销量与订单数据之间存在巨大落差,虚假繁荣难掩实际交付疲软。
据媒体报道,有业内人士统计,自年初以来,中国乘用车小订数已突破5000万辆,其中80%的订单集中在新车发布72小时内完成。对比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公布的数据,今年1—8月全国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约1793.4万辆,零售销量约1469.8万辆,订单与实际销量严重脱节。
小订或盲订的转化率普遍偏低。某新能源车企董事长透露,小订或盲订的订单转化率仅为10%。以去年三季度上市的一款对标特斯拉Model Y的新能源车为例,官方宣称上市72小时订单突破3万辆,但截至今年7月,该车型总交付量仅为5万辆。
车企热衷于公布小订数据,背后存在多重动因。
其一,利用营销手段激发从众心理。在新能源汽车产品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销量即声量”成为共识。部分车企通过刷单制造热销假象,引导消费者因担心保值率和维修便利性而选择所谓“爆款”。
其二,服务于资本市场的预期管理。小订数据不仅是面向消费者的信心展示,更是向投资者和内部管理层提交的业绩指标。
其三,部分企业被迫随波逐流。当“注水”成为行业常态,坚持不虚报数据的企业反而面临更大竞争压力,需投入更多资源对冲市场噪音。而虚报者则以低成本获取关注度,抢占市场份额。由于订单数据缺乏统一标准且难以核实,此类行为几乎无法律风险。
然而,订单“注水”虽可短期内提升热度,长期来看却危害深远。这种做法不仅损害品牌信誉,也阻碍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首先,虚假订单误导消费者决策,使其基于不实信息选择产品;其次,虚高订单干扰生产排期,可能导致库存积压和资源错配;再次,诚信企业受到挤压,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最后,行业整体公信力受损,消费者对企业发布的任何数据都将产生怀疑。
监管部门已开始介入整治。9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整治,重点打击非法牟利、夸大宣传、虚假宣传及恶意攻击等行为。
与此同时,部分车企正主动“挤泡沫”。一些企业明确不再公布小订数据,转而聚焦“锁单率”“交付目标”等更具实质意义的指标;也有高管公开批评订单注水现象,呼吁行业回归产品本质。
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产品与服务,而非数字游戏。随着消费者日益理性、监管趋严,依赖“小订神话”的营销模式将难以为继。车企唯有摒弃虚假繁荣,专注真实用户需求、提升产品力与服务体系,方能在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的竞争中持续立足。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