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2月末,全球7-11门店达85816家,显著领先于全家(24620家)和罗森(22098家),整体销售额约为后两者四倍。在日本本土,7-11拥有21743家门店,多于罗森的14694家和全家的16251家。尽管规模优势明显,但其经营表现正面临严峻挑战。
在2024财年,7-11营业利润显著下滑,前三季度客流量与客单价均现负增长,全年近乎零增长。相比之下,全家与罗森营业利润持续上升。从单店日销看,7-11虽以约3.53万人民币仍居首位,但五年增长率仅为7.8%,远低于罗森的17.9%和全家的16.2%。2024财年,罗森与全家单店日销均接近2.92万人民币,与7-11差距缩小至约20%。
消费者行为指标显示,7-11现有店日销增长率由2023财年的3.0%降至2024财年的0.2%,客流量增长率从1.6%降至0.2%,客单价增长归零。而罗森保持3.2%的日销增长和2.1%的客单价增长;全家客单价增长达2.5%,客流降幅收窄。盈利能力方面,7-11营业利润率同比下滑1.4个百分点至25.8%,终结三年连增;罗森和全家分别提升至15.9%和16.9%,较五年前增长8.5和1.9个百分点。
面对日本社会通胀与实际工资下降,消费者转向低价渠道。全家与罗森率先推出“加量不加价”策略,覆盖热食、饭团等高频商品,并强化高价值商品开发。7-11直至2024年秋季才推出“喜悦价格!”促销,响应滞后且效果不佳,导致价格敏感型与中高收入客群双重流失。其“快餐食品”与“日配食品”两大核心品类增速不及市场,甚至负增长。
7-11营销活动被指缺乏消费者视角。“环保价格”被视为将责任转嫁消费者,“喜悦价格!”因商品力不足引发质疑。相反,全家使用“泪眼图案”贴纸处理临期商品,提升打折商品购买率至少5%;罗森以“我们罗森要挑战看看能装多少!”为口号推动增量活动,增强互动感。
行业层面,日本便利店市场趋于饱和,主力客群转向中产及以上人群。线上销售增长削弱便利性优势,自有品牌成竞争重点。7-11试水“SIP商店”增加冷冻食品,全家推出服装品牌“Convenience Wear”与美妆品牌“hana by hince”,罗森亦拓展冷冻食品与时尚领域。POS系统虽助力商品管理,但顾客画像仍模糊,数字化转型成为关键。
据日本特许经营连锁协会数据,便利店数量从2021年峰值55950家降至2024年底的55736家。2025财年,三大品牌计划净增约400家门店,创七年来新高:7-11拟增223家,布局城市再开发区与交通要道;全家预计增约100家,与日本邮政合作;罗森填补乡村超市撤离空白。企业转向小型化、专业化模式,在工厂、园区设“迷你店”,面积为传统店四分之一,成本低且精准服务特定群体。
为应对人力短缺,全家已开设46家无人结算店,7-11在世博会引入远程服务机器人,罗森试验智能订购配送系统。7-11推出最高200万日元店主推荐奖励以缓解加盟压力。此轮扩张标志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与差异化竞争,反映成熟市场下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