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技术正加速下沉至医疗辅助与生态保护领域。在云栖大会现场,杭州瞳行科技展示其“瞳者-助盲AI眼镜”,依托阿里云RTC技术实现300毫秒内障碍识别,整合通义千问VL、OCR及语音交互模型,可识别151类物体,支持盲道引导、障碍绕行、找物读信息等功能,并内置双频GPS与北斗模块提升定位精度。用户可一键联系三位亲友,实现位置共享与远程指导。公司建议当前仍配合盲杖使用,未来计划接入Be my eyes公益服务。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教授杨红强介绍,团队基于通义千问VL研发“瑶华”珊瑚礁多模态AI大模型1.0版,属级识别准确率达88%,部分可达100%,较传统方法提升20%。该模型在南沙群岛海试中,将处理500多张影像的时间从20小时缩短至12小时,显著提升监测效率。团队计划升级至Qwen3以进一步提高准确率。
土木工程专业背景的B站UP主张子豪借助通义大模型打破学科壁垒,独立完成具身智能系统开发。他通过虚拟环境强化学习训练宇树机器狗在瑜伽球上行走,3D打印千元机械臂实现抓取小龙虾等任务。其开发依赖Qwen3 Coder Plus模型实现多语言编程跨越,涵盖C++、Python、OpenCV等技术栈。他表示AI帮助非科班人士成为“好产品经理”,降低具身智能开发门槛。
据Omdia《中国企业GenAI采用格局,2025H1》报告,超七成《财富》中国500强企业已采用生成式AI。大模型与产业结合正推动算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应用于视障辅助、生态监测、机器人开发等多个场景,体现技术普惠趋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