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以“考古学视野下的文明互鉴”为主题的2025三星堆论坛在四川德阳开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会上发布七项三星堆遗址多学科研究最新成果,进一步明确祭祀坑埋藏年代为商代晚期,并首次公布青铜器铸造中独特的“芯骨—条形芯撑”技术,为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实证。
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联合研究,通过碳十四年代测定,三号、四号、六号、八号祭祀坑埋藏年代有95.4%的概率处于公元前1201年至公元前1012年,属商代晚期。一、二、三、四、七、八号坑出土可拼对的同一器物残片,表明各坑埋藏年代一致,为构建遗址精细年代框架提供了关键依据。
在青铜器铸造技术方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故宫博物院、北京科技大学及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研究表明,三星堆在商代晚期形成了以分铸为核心,兼用浑铸、锻造的创新铸造体系。其独特的“芯骨—条形芯撑”技术有效解决了细长、弯曲器物成型难题,展现出鲜明的技术创新与本土化特征,深化了对中国古代青铜铸造体系的认知。
其他五项多学科研究成果涵盖金器制作、铜器彩绘、陶器生产、水稻耕种和象牙保护。研究显示,三星堆黄金用量超2千克,为中国同时期最多,金器均为金银合金,可能源自稳定沙金矿并经灰吹法提炼,金面具应用于人头像与独立面具。彩绘青铜器使用朱砂与大漆,属中国最早铜胎漆器,反映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文化关联。商代晚期陶小平底罐在羼和料数量、粒径及器型比例、口沿形态上呈现标准化趋势。商代早期古蜀先民已发展集约化湿地稻作农业,支撑高密度人口与遗址迅速崛起。针对象牙保存问题,已掌握病害机理并研发现场保护、脱水加固技术,实现常规环境下的保存与展示。
下一步,三星堆将持续推进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多学科研究,深入挖掘、整理与阐释遗址考古成果,展现古蜀文明辉煌成就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