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科学家用“迷你人脑”开发生物计算机

瑞士FinalSpark实验室培育由人类干细胞发育而来的神经类器官,尝试将其作为可学习的‘湿件’计算单元。

该团队利用来自日本正规诊所的匿名捐献者皮肤细胞衍生的干细胞,培养出包含神经元和支持细胞的微型脑类器官。这些类器官经过数月发育后被接入电极,可对键盘输入的电信号产生反应,并在屏幕上显示类似脑电图的波动。

实验显示,类器官能响应外部刺激,但其反应机制尚不明确。研究人员观察到,在连续刺激后反应可能突然停止,随后出现短暂的能量爆发。团队目标是使神经元学会适应并执行特定任务,例如识别图像内容。

目前类器官最长可存活四个月。研究发现,其在死亡前常出现异常活跃现象,类似于临终个体的生理变化。过去五年已记录约一两千次此类事件,研究人员需反复终止实验以排查原因。

由于缺乏血管系统,类器官的营养供给仍是技术瓶颈。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教授Simon Schultz指出,类器官无法长期维持功能,一旦停止运作即为真正“死亡”。他强调,这类系统不应被视为传统AI的替代品,而是在特定领域发挥作用的补充技术。

Flora Brozzi博士展示的培养皿中包含多个白色小球状类器官,虽远不及完整人脑复杂,但具备基本神经结构。Fred Jordan博士表示,尽管设想常被视为科幻,但实验正逐步推进,且所有材料均来自合规供应商,确保质量可控。

Lena Smirnova博士认为,‘湿件’技术当前处于早期阶段,未来有望用于疾病建模和减少动物实验。Schultz教授指出,此类生物计算系统不太可能超越硅基AI,但可能找到特定应用场景。Jordan博士将这一探索描述为实现科幻梦想的过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