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钟鼓楼旁,一家无线上评分的私房菜馆晚市预约排至一周后,而三公里外榜单前列的网红餐厅却门可罗雀。
主流点评平台的星级体系正遭遇质疑。高分餐厅多为连锁或装修雷同的网红店,推荐语趋同,部分用户按评分找到的西餐厅菜品粗糙、服务敷衍,失望感蔓延。
餐厅在平台获得靠前排名需支付推广费,包括购买流量、雇佣达人探店、刷好评等。商家陷入内卷,榜单成为营销秀场。线下引导顾客给好评送饮料、果盘等行为普遍,店员写评价达KPI获奖励,未达标被扣钱,进一步扭曲系统可信度。
算法加剧同质化。亿邦动力分析上海、成都、西安等地发现,超60%推荐餐厅为露营风、工业风或复古主题店,缺乏本地特色。标准化推送机制倾向易于归类的商家,家庭作坊式小店因无“网红基因”被边缘化。
消费者转向非传统渠道获取信息。广州居民通过小区保安推荐发现经营近二十年的牛杂店,国庆出游者询问出租车司机、菜市场摊主等建立在共同生活经验上的信任网络。
用户迁移至小红书、豆瓣等内容社区。豆瓣“北京这家店好好吃”小组有五万多人,专注实地探店,禁止广告交易,讨论涵盖种草、避雷、求荐等。天津“今儿您吃嘛了”、四川“成都!四川!吃啥子嘛”等地域小组形成去中心化评价体系。
小红书搜索“美食攻略”出现用户整理的“非网红清单”,强调街边小店、明厨亮灶,以生活化语言记录排队时长、服务态度、卫生细节等真实体验。部分用户用AI工具分析十篇探店笔记提取共性评价,提升决策客观性。
B站、抖音等视频平台受青睐,美食达人实地探访展示食材烹饪、环境及食客反应。弹幕与评论区中本地IP留言如“本地人从小吃到大”增强信任,隐藏菜单推荐更具吸引力。
面对信任危机,商家分化明显。部分网红店生命周期缩短,社区老店专注菜品、依赖熟客口碑,获客成本低且复购稳定。有米粉店主称不投流反而筛选出真正认可口味的客人。
平台启动调整。大众点评将于10月17日更改星级计算体系,对“写评价送小吃”“替代撰写评论”等高强度邀评行为判定违规,实施诚信分扣减、排序降权、星级扣减等处罚。
美团推出独立App“鸭觅”,定位极简版小众点评,采用“推荐官机制”与“金勺子”评分系统,提供无广告干扰的高品质餐厅推荐,目前限北京、上海、杭州使用。
高德地图于9月10日推出“扫街榜”,承诺永不商业化,并启动“烟火好店支持计划”,发放超10亿元补贴鼓励到店消费。淘宝闪购9月20日在沪深嘉试点到店团购,覆盖淘宝闪购、支付宝、高德入口。
小红书9月26日上线“小红卡”,基于真实讨论数据筛选“精选门店”,发放90天体验卡,通过9折权益降低决策门槛。其本地产品负责人表示初衷是集中推荐城市好店。
平台竞争焦点转移。当星级与榜单可信度下降,产品力、独特体验与平台鉴别力成为决定商家命运的关键要素。技术价值在于帮助用户穿透信息迷雾,触达真实体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