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A商用一周年:AI驱动万兆网络升级
经过一年商用,5G-Advanced(5G-A)已从技术概念发展为推动全社会数智化纵深的关键引擎。中国完成从5G-A“技术先行者”到“产业引领者”的身份转换,全球规模最大的5G-A商用部署已在330多个城市开通,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
终端芯片、基站设备、测试仪表等环节具备商用基础,应用场景广泛落地。格力珠海“黑灯工厂”采用5G-A+AI视觉检测实现缺陷检出率100%;某汽车铸铝企业升级5G-A专网后生产效率提升300%;中国移动在杭州实现5G-A车路协同,交通系统运行效率提升98%,并支持超视距“鬼探头”预警与车辆变道感知。
运营商商业价值逐步兑现。toC市场中,基于2~Gbps主套餐速率体验和场景叠加包创新,突破传统流量计费模式,带动高端用户保有量与ARPU增长。toB领域,5G-A进入核心产线提升切换效率;天地一体覆盖支撑低空经济业务如便民物流、医疗送血;公专一体方案在地铁公交场景优化运维与乘客通信体验。
“网络覆盖-终端放量-场景变现-收入增长”的商业正循环初步形成。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副总裁李捷指出,海外运营商对中国5G-A建设高度关注,显示出中国模式的“灯塔效应”。
然而,AI爆发对网络提出更高要求。深圳天键智能总经理关彬指出,当前时延仍高于100毫秒的理想水平,影响同声传译等AI应用体验,尤其在海外网络环境下问题突出。北京当红齐天研发总监黄伟超表示,XR作为潜在杀手级应用受限于带宽与延迟,三载波聚合难以实现万兆下行,需纳入毫米波频谱资源。现有AI眼镜依赖手机中转,缺乏5G-A模组内置,受制于功耗与集成度。
未来1~3年,5G-A×AI将催生三大机会:一是AI眼镜、具身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形态终端崛起,用户愿为之付费,运营商可开发新型套餐增收;二是算力向边缘与云端协同迁移,缓解终端智能、轻量与续航矛盾,增强对网络依赖;三是AI Agent普及,需确保智能体与网络无缝交互,探索新商业模式。
李捷强调,AI业务对网络提出“两高一低”刚性需求——高速率、高可靠、低时延。智能驾驶单车月均上传超100GB数据,需实时回传道路图像辅助决策;具身智能依赖稳定上行实现避障与决策,全面拉高上行基线。
为支撑移动AI发展,5G-A网络能力需进一步升级。华为提出三点创新方向:一是通过引入U6G、毫米波频谱及MBSC技术池化调度,结合灵动SUL技术弥补终端发射功率限制,打造万兆下行与千兆上行能力;二是实现网随业动,基于用户粒度需求评估体系动态分配资源,应对热区上行聚集、下行拥堵、高速移动等复杂场景,提升QoE满足度;三是推进智能化创新,发布AgenticRAN架构,以多智能体协同提升运维效率,迈向L4+级自治网络,并引入AI算法灵活调配时频空功资源,实现性能与效率最优平衡。
李捷补充,网络与AI融合需基于具体场景深度定制,探索通用与专用模块结合路径。随着各行业加速布局AI,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万兆远航”已开启。中国有望为全球信息通信产业锚定航道,但需坚持创新驱动与“产学研用”协同,方能在5G-A×AI浪潮中持续推进技术落地与商业转化。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