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上消失22年之后,分红型重疾险有望重新回归。
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该类业务以分红型重疾险为主。
分红型重疾险曾在2003年前后热销,因兼具保障与收益功能成为销售主力。但当时精算与风险管理体系不成熟,产品设计复杂,导致销售误导、收益不透明等问题频发。2003年5月,原中国保监会发布规定,明确仅终身寿险、两全险和年金险可采用分红设计,重疾险被排除在外,分红型重疾险由此逐步退出市场。
此次重启被视为健康险可持续发展的新探索。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表示,分红型重疾险有助于在定价利率下调背景下提升产品保障能力,并满足消费者对储蓄型产品的需求,改变当前重疾险销售颓势。
华泰证券研报显示,2018年末生效的重疾险保单已达2.2亿件,市场进入存量阶段。2019至2020年增长乏力,2021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出现大幅下跌,至今未见明显回升。
尽管覆盖率较高,但业内推算重疾险平均保额仅为10万至15万元,难以充分缓解重大疾病带来的经济压力。有保险业资深高管指出,当前困境源于保费过高、性价比较低,保险公司应转变思路,降低保费,面向大众市场。
北美准精算师陈睿分析,当前定价利率为1.75%,分红型重疾险起始保费虽高于普通型产品,但保额可随分红累积递增,长期理赔金额更高。消费者可适度降低初始保额,通过分红实现保障动态增长,优化长期保费支出。
此外,分红型重疾险也被视为缓解利差损难题的重要手段。华泰证券指出,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1.9%,上市险企2025年上半年平均净投资收益率为3.0%,接近3%左右的保证负债成本,利差损压力加大。
保险公司利润主要来自利差,死病差和费差占比较低。健康险贡献较多死病差益,扩大其销售有助于拓宽利润来源。前述高管强调,国际领先公司依赖长期稳定的死差益,而国内多数险企仍依赖利差,抗风险能力较弱。
人身险预定利率已从4.025%降至2.0%。自9月1日起,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分红型为1.75%,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0%,行业正由“固定收益”向“浮动收益”转型。
本轮调整中,分红险利率下调更为温和,体现监管在稳健与市场活力间的平衡。业内人士认为,2%已成为银保与个险销售的关键门槛,利率继续下行将加剧普通型寿险销售压力,转向分红型产品已成行业共识。
由于分红型重疾险销售难度较高,渠道能力要求强,增量或更集中于头部公司。华泰证券预计,代理人渠道基础深厚的公司将更具竞争力。根据《意见》,仅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可开展该业务,行业头部效应可能进一步增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