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日夜运转,国庆假期轮班赶工,中国储能企业正迎来爆单潮。
今年8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随后9月,A股市场储能板块迎来大规模股价拉升。
上半年储能海外订单需求爆发延续至下半年。据集邦光储观察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海外订单签约超107GWh,覆盖亚太、欧洲、中东非等重点市场。集邦咨询预测,2025年欧洲储能装机将达26GWh,同比增长26%。
订单激增导致电芯供应难以匹配需求,各企业均处于满产状态。即便在国庆8天长假期间,储能企业也采取轮班保障生产供应。“国庆期间公司会继续保持满产,已提前做好假期员工排班规划”,瑞浦兰钧相关人士表示。远信储能相关人士称:“我们持续有订单进来,基本保持满产,今年还在规划二期产线。”
行业火热背后浮现人才缺口隐忧,尤其是海外业务人才紧缺,高薪招聘成为普遍策略,“百万年薪”成为多个核心岗位标配。时代财经查阅多家企业在猎聘平台信息显示:派能科技“Technical Service Engineer(荷兰)”年薪48万-72万元,“海外技术支持(日本)”年薪36万-48万元;林洋能源“Finance Manager(波兰)”年薪36万-48万元,“Assistant to the Regional Business Director (西班牙)”年薪18万-24万元。
海辰储能发布17个海外岗位,覆盖美国、沙特阿拉伯、哈萨克斯坦、日本、德国、西班牙、瑞典等地。其中“高级海外项目经理(沙特阿拉伯)”年薪42万-78万元,“销售资深经理(德国)”年薪18万-30万元。一家储能企业HR表示:“欧美地区海外岗位薪酬约为国内2倍,东南亚则差异不大。”
林洋能源相关人士称,海外人才薪资需比当地更具竞争力,尤其对新进入市场企业而言,高薪可确保人员稳定。综合出差与业务时效成本,整体用工成本与国内相差不大。
除本土化招聘外,国内人才外派出海亦是填补缺口方式之一。华宝新能“欧洲BD总经理”综合年薪达112万-154万元;天能电池“General Manager-EUR”年薪120万-150万元;库博能源“海外销售经理/总监”年薪96万-128万元。猎头发布的“全球渠道销售负责人”“区域储能销售总监”等岗位年薪普遍超百万元。
“驻外补贴是薪酬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人才是否愿意常驻海外”,前述HR指出,“配套福利如回国假期、探亲假、报销等也至关重要。”其补充称,部分核心研发岗、关键市场销售负责人年薪可达百万。
面对人才紧缺,企业招聘标准有所降低。猎头王琦表示,研发类及各类工程师岗位年薪约30万-50万元,但人选难寻。外派出海薪酬通常比国内高20%-50%,多数需在国内过渡后长期驻外。他透露:“企业初期要求高,后期逐步放宽,只要愿意出国都可谈,技术不足可在入职后培养。”
人才渴求源于海外订单大增。全球范围内,政策支持推动储能发展。欧洲因工业电价高,政府鼓励用户建设“光伏+储能”实现自备电厂,利用峰谷价差降本。电网欠发达地区则依赖储能应急备电,叠加极端天气影响和电芯成本下降,用户初始投资减少。
集邦咨询指出,中国产业链价格下降既通过出口传导压力,也间接影响海外本土定价。东证期货研报显示,储能市场表现超预期,非美市场亮眼,国内电芯厂积极开拓德国、沙特、澳洲、南美市场,美国占比由2024年51%降至2025年24%,电芯出口量屡创新高。
近期产业链频现交付与合作:9月22日,蜂巢能源向斯洛文尼亚交付30MWh短刀液冷储能系统,采用双层液冷设计,温差降低50%,全生命周期吞吐电量提升10%,寿命超20年,产品获DNV可融资性报告认证。
9月23日,远信储能与三家波兰能源企业签署协议,将在当地部署超5GWh储能系统,含VenturePro、GridUltra型号,远信提供技术支持,合作方负责电网接入、EPC执行及项目储备。
9月24日,华勤橡胶工业集团与宁德时代合作,在山东济宁建设30MW/60MWh工商业储能项目,为该市最大规模同类项目,采用587Ah电芯及液冷系统,建成后将提升光伏发电消纳能力,降低用电成本并参与电网调频,预计2026年投运。
花旗集团研报称,2024至2030年储能需求或保持33%复合年增长率,受益于可再生能源占比上升与项目回报率提高,长远看有望超越新能源汽车成为电池需求最大推动力,其预测较华尔街普遍预期更乐观。
该机构指出:“储能电池供应紧张且需求韧性较强,已在2025年二季度观察到电芯价格上涨,预计三季度趋势将持续。”
林洋能源相关人士表示,公司正进军海外市场,已在蒙古国完成50MWh发货,有望年底并网;在毛里求斯联合中水电中标150MWh项目;9月再中标波兰275MWh储能项目。
短期内储能行业热度不减,人才需求将持续旺盛。长期看,企业需建立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吸引力文化、设计多元化激励机制,以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