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巧手技术突破推动机器人应用落地

“机器人研发真正的挑战在于硬件设计,尤其是手和前臂的复杂工程难题。”

这句判断揭示了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核心瓶颈——实现如人类般灵活操作的灵巧手,远比行走、跑步更困难。

尽管稳定行走已具挑战,但要让机器人完成端茶倒水、操作工具、精细装配等任务,灵巧手成为关键。它是机器人从演示走向实用的分水岭。

随着材料、传感与控制技术进步,能穿针引线、拿鸡蛋、弹古筝、冲咖啡的灵巧手已在WAIC和WRC上亮相,并加速进入日常生活。

手由27块骨骼、29个关节及上百条肌肉韧带构成,兼具精细操作与重物搬运能力。对机器人而言,双脚赋予移动能力,双手则实现环境交互,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服务人类的“最后一公里”。

数据显示,灵巧手预计占人形机器人全成本的20%-30%,仅次于身体执行系统,是最重要硬件之一。

灵巧手核心技术涵盖结构形式、驱动方式、传动方式、感知方式和材料。目前行业未形成统一标准,多种技术路线并存,尤其在驱动、传动和传感器三大部件上呈现“百家争鸣”。

驱动系统作为“肌肉”,主流方案包括电机、液压、气压和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其中电机驱动因体积小、响应快、控制方便,成为产业主流。

空心杯电机具备超轻量化设计,直径可至3-4mm,能量利用率75%-90%,满足高功率密度需求,是当前电驱主要选择;直流无刷电机强调控制精度,用于工业自动化;无框力矩电机追求高扭矩密度,适配高集成度机器人。

传动系统相当于“筋骨”,负责动力传递与结构支撑。主流方案为腱绳传动及“腱绳+”复合方案。

早期多用连杆传动,刚度大、结构紧凑,但复杂且灵活性不足。腱绳传动模拟人手肌腱结构,提升抓取速度与柔性控制,适合空间受限且自由度高的场景。

灵心巧手是唯一商业化量产连杆与腱绳结构灵巧手的企业,其Linker Hand采用“腱绳+连杆”方案,达42个自由度,每指可独立实现9个自由度运动,配备360度全驱设计,可完成转笔、盘核桃等动作,负载能力达5kg。

传感器是灵巧手的“皮肤”与“神经系统”,分为内部与外部两类。内部传感器监测关节角度、位置与动态;外部传感器包括接近与触觉传感器,识别物体位置、形状与受力。

帕西尼DexH13融合多维触觉与AI视觉,搭载1140颗ITPU触觉单元;智元灵巧手集成MEMS触觉与视觉传感器,可感知形状、材质甚至温度。

全球灵巧手市场规模2024年为17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超30亿美元。市场参与者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本体自研派”,如下游整机厂宇树、智元、优必选等向上布局,强调灵巧手与机器人系统的深度耦合。星动纪元XHAND1用于Q5、L7机器人;宇树Dex5单手20自由度,支持反向驱动与94个触点,可完成打扑克、转魔方、翻书等动作。

第二类为“垂直新势力”,如灵心巧手、中科硅纪等专注单品研发。灵心巧手Linker Hand系列高自由度版用于科研教育,低自由度版拓展至美妆、康养领域。

第三类为“跨界入局者”,如兆威机电、速腾聚创、雷赛智能等上游厂商向下延伸。速腾聚创发布Papert2.0二代灵巧手;雷赛智能结合电机技术推出适用于工业抓取的灵巧手产品。

行业趋势显示:自由度持续提升,主流产品达12-20个,灵心巧手Linker Hand L30科研版达42个,企业更注重自由度的有效分配与协同控制。

轻量化、微型化成国内创新方向。Shadow Dexterous Hand尺寸曾为成人手掌两倍,现宇树Dex5-1P、灵心巧手O6、雷赛DH2015等重量均低于1kg。

智能化成为攻坚重点。大寰机器人采用强化学习训练控制策略;帕西尼启用数据采集工厂;自变量机器人用端到端大模型实现20自由度手自主操作。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工业制造中,灵巧手用于新能源电池组装,压力误差不超过2牛顿,避免电芯变形。

医疗康复领域,多维触觉传感器使手术精度达0.1毫米;康复机器人提供个性化训练;仿生假肢可完成拧瓶盖、系鞋带,并反馈触觉信号。

生活服务中,灵巧手协助老人穿衣、喂食、服药;餐饮酒店中可制作菜品、配送、整理行李、冲泡咖啡。

高危场景中,灵巧手用于排爆拆除外壳、切断线路、转移爆炸物;地震救援中可搬障碍物、探测生命体征、递送营养液。

灵巧手正重塑人机协作边界,从工厂到手术台,从家居到救援现场,成为人类能力的自然延伸。

尽管面临成本与可靠性挑战,AI发展将使灵巧手具备意图理解与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成为智能伙伴。

当机器拥有触觉,算法学会手感,人与技术的共生关系将进入新阶段。灵巧手的进化,是技术突破,更是人类改善生活的里程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