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在2025年开发者大会上宣布,ChatGPT周活跃用户已超8亿,开发者社区达400万,API调用量达每分钟60亿token。公司正从模型提供商转型为平台与生态系统,目标成为下一代计算时代的“操作系统”。
大会推出两大核心工具:Apps SDK和AgentKit。前者取代原有插件模式,允许开发者构建可在ChatGPT内运行的完整应用,支持Spotify、Canva、Expedia、Booking.com、Zillow等服务无缝嵌入对话流。后者提供可视化构建器、数据连接器注册表和可嵌入聊天界面,使AI智能体开发时间缩短至八分钟以内。
OpenAI推出模型上下文协议(MCP)作为开放标准,并将建立应用目录,支持开发者提交应用审核与商业化变现,形成“开发-审核-分发-变现”闭环。行业分析师指出,此举意在打造AI时代的App Store级分发渠道。
资本市场对OpenAI战略反应剧烈。公司宣布采购AMD下一代Instinct MI450芯片,并获授可认购约10% AMD股份的认股权证。消息公布后,AMD股价单日上涨23.71%,市值增加近800亿美元。Figma、Expedia、Booking.com、Zillow等合作方股价亦显著上升,带动AI基础设施板块整体走强。
为应对算力短缺,OpenAI实施多线并行的芯片战略:与英伟达合作部署至少10GW AI计算系统,投资规模达千亿美元;与AMD达成6GW芯片供应协议以增强供应链弹性;联合博通投入100亿美元研发定制AI芯片,由台积电生产,效仿谷歌TPU和亚马逊Graviton路径。
OpenAI基础设施总投入承诺超万亿美元,包括与甲骨文合作的“星际之门”超级计算项目。分析认为,其已从轻资产科技公司转型为重资产工业级企业,竞争门槛升至千亿美元量级。高盛分析师质疑其与英伟达的千亿协议属“循环收入”,类似2000年电信泡沫时期的融资模式,可能制造财务幻象。
摩根大通交易员指出,供应商出资让客户购买自身产品并非健康信号。但多头认为,在算力供给受限背景下,此类交易是锁定长期订单的战略举措。OpenAI预计2026年前年亏损或达140亿美元,2026年资金缺口或达620亿美元,训练GPT-5成本估达25亿美元。
当前争议聚焦于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循环收入”模式反映AI投资逻辑的根本分歧:多头相信AGI前景足以支撑巨额投入,空头则视其为廉价资本催生的泡沫。OpenAI还需应对来自谷歌Gemini的竞争、全球版权诉讼及监管压力。其能否建立可持续盈利模式,仍待观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