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2025年10月1日至7日,全国重点监测的78个步行街和商圈客流量、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8.8%和6.0%。北京60个重点商圈累计客流量达5966.8万人次,同比增长13.9%;上海重点商圈销售额同比增长10.2%,其中南京东路、南京西路、中山公园商圈分别增长23.2%、22.7%和29.4%;杭州湖滨商圈消费金额达3.68亿元,同比增长25%,钱江新城商圈达7.26亿元,同比增长19.6%。
尽管整体数据向好,但商场餐饮呈现显著分化。部分知名品牌陆续退出商场。2025年6月,法国烘焙品牌Gontran Cherrier关闭其在北京西单大悦城的门店;7月,其朝阳大悦城店也宣告闭店,标志着该品牌可颂产品在北京市场的全面退出。5月,运营超20年的大食代颐堤港店正式关闭,目前仅保留王府井东方广场一家门店;3月,局气常营店因租约到期闭店;2月,奈斯椰五棵松万达广场店因不再续约撤店。
二手设备回收方狗哥团队指出,2025年商场餐饮店回收数量较2024年激增300%,曾出现同一天同一商场七八家店铺同时撤店的情况。高租金、人工与食材成本压力成为主要诱因。例如,谷田稻香原位于上海松江万达三楼,后因月租金高达10万元搬迁至负一层,缩小门店规模以降低成本。
与此同时,区域连锁品牌加速进入商场。2025年以来,北京朝阳大悦城陆续引入江西菜欧记大排档、云南野生菌火锅芸山季、傣家菜山蕉Basjoo、湖北菜来菜·湖北头牌藕汤、日本料理小村二匠·板前串烧食堂等区域特色品牌。茶饮方面,鹿角巷重回北京市场,首店落户朝阳大悦城;秦皇岛品牌脸红秦田田入驻龙湖长楹天街;苏州品牌Bonjour本就茶饮落地王府中环;广西品牌阿嫲手作进驻三里屯太古里,开启北方市场布局。
商场招商策略呈现差异化。多数商场强化B1、B2层布局,集中引入茶饮、咖啡、小吃快餐类小型业态,正餐仍多设于高层。但个别商场如北京朝阳合生汇,B1、B2层聚集了西贝、海底捞、珮姐、辣可可、安又胖、朱光玉、云海肴、烤匠等大型正餐品牌。烤匠北京首店选址合生汇B1层,因排队火爆成为现象级案例。
客流获取方式多元化推动品牌向外拓展。社区店、校园店、交通枢纽店成为新选址方向。上海烧烤品牌东方一串近60%门店为社区店,贴近居民生活场景。肯德基、麦当劳、老乡鸡、海底捞、瑞幸、蜜雪冰城等企业纷纷进入高校,瞄准学生群体及未来消费潜力。教育部《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本专科在校生总数达3891.26万人。温州商学院引入麦肯、必胜客、海底捞等品牌,打造校园商贸综合体。
消费者对商场餐饮的“锅气”缺失提出质疑。由于多数商场禁用明火,普遍采用电磁炉加热预制菜,导致部分菜品口感下降。狗哥公开表示,“商场餐饮的趋势不符合民意,消费者认为现炒才是好的。”这种认知落差促使更多消费者转向街边现炒门店,如江西小炒等品类受到追捧。
尽管面临挑战,餐饮仍是商场重要引流工具。赢商网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各档次商场均收缩零售面积,加大餐饮占比,高档商场餐饮新开店占比达30%。为提振客流,多地商场延长营业时间。北京在国庆期间将营业时间延至晚11点,并举办人偶巡游、乐队表演、会员手作等活动,配套发放积分兑换券、餐饮代金券。上海部分商场试点夜间运营,第一百货商业中心开辟夜间通道,多家餐饮延至凌晨两点,并在8楼天台打造夜市酒吧。
针对不同客群,商场实施分级运营策略。银发经济兴起,截至202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2%,上海达25%。百联集团提出建设“无年龄障碍感”商业体,推进适老化改造。年轻客群仍是核心,青岛凯德MALL举办Honey Go咖啡面包节3.0,带动销售额提升12%、客流量增加25万人次;绿城青岛GT PLAZA集地广场国庆促销推动客流增长50%、销售额增长30%。
商场通过升级改造吸引首店入驻。广州天河城B1层于2025年10月1日完成升级,定位“精致生活方式×潮流社交”,引入DQ blizzard&burgers(华南首店)、千芋本铺(广州首店)、好利来(天河区首店)等超30家新品牌,假期内吸引大量消费者打卡。
餐饮品牌亦主动创新。费大厨在上菜时加入“你好!你好!全国小炒肉大王——辣椒炒肉!”口号,在抖音引发模仿热潮,实现二次传播;烤匠在北京开业前策划数周线上线下预热,举办“进京发布会”,邀请核心粉丝试吃打卡,实现开业即爆火;寿司郎除提供高性价比产品外,设置店内游戏大屏,与初音未来、《排球少年》等IP联名推出限量套餐与周边赠品,增强年轻消费者互动体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